“充电5分钟,穿越8000年!”央视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季的二轮播至昨天(15日)收官,该片播出后观众反响强烈,豆瓣评分高达罕见的9.4分,“五分钟、微记录”的传播模式获得了大量网友追捧,有九成以上观众是利用碎片时间边看节目边刷屏讨论……许多观众感慨,这部微纪录片不仅能在荧屏上看,更能在手机上随时点看,这拯救了自己不少零碎时间。
适应碎片化传播有人说,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开启了“微纪录”新形式,用5分钟讲述文物之美,向观众展现8000年的美好中华。其实,说它是“微纪录”新形式并不确切,因为,电影的诞生就始于纪录片。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埃尔兄弟俩在一家咖啡馆里公开放映了《工厂大门》、《火车进站》等影片,被确认为是电影诞生之日。《工厂的大门》、《火车进站》等也是“微纪录”形式,《工厂的大门》片长仅一分多钟;《火车进站》更是短至50秒……当然,120多年前的容量微小是电影技术所限,而今日之短小精悍则是编导故意所为,更适应当今碎片化传播。如获中国纪录片学院奖最佳微纪录片《插旗》仅有4分18秒。像《如果国宝会说话》是通过短短5分钟的“微纪录”,将厚重的中华文明与互联网的碎片化传播相结合,向广大观众更有效地传播了蕴藏在文物背后的深邃历史与精彩故事,再次掀起了“国宝文物热”。无论是线下的“跟着国宝去旅行”、“青少年观影会”,还是线上的“给国宝建微博”、“最可爱的国宝评选”活动,互动感极强的“微纪录”更在年轻观众与古老文物之间架起了一座有效沟通的桥梁。
符合年轻人需求在新媒体时代,谁能与碎片化共存,谁就拥有了更多的希望。去年底,新华社微纪录片栏目《国家相册》从近千部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光影纪年——中国纪录片学院奖”最佳微纪录片奖。《国家相册》立足中国照片档案馆收藏的自1892年以来的1000多万张珍贵照片,聚焦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重大事件和精彩瞬间,综合运用3D特效、动画模拟、虚拟演播室、数据可视化等技术,讲述中国百年历史,开播后累计观看量近16亿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