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九十年代读书时基本是港台明星的天下,而且当时香港的又比台湾强很多,可以说港星引领整个华人娱乐圈。四大天王绝对是最红的,内地的话学友和刘华受众较广,分别代表实力派和偶像派,小女生喜欢郭富城也很多,他更年轻新潮,黎明在内地非粤语区存在感较低,但在香港是可以跟刘华分庭抗礼的,可能是因为他红的两部剧人在边缘和今生无悔在这边没有大面积播放有关。我们那时候追星就是买贴画、磁带和相关杂志,租录像带影碟,港星就好少到内地活动,电视上只能追看音乐节目,每次也只得一小段,还有广播可以收听到台湾的节目好像叫中广流行网。当时谭咏麟、张国荣、梅艳芳在我们这些小学生初中生眼中都已是过时的老人了,不过偶像最锋芒毕露的时间也就那几年,九五九六年郑伊健风头上来后又觉得四大天王老了,当然在普罗大众眼里他们知名度高,家长们都知道,其实国民度高就等于封神了,地位在就不会flop很惨。而且九八年后四大又有回春,跟伊面、霆锋这些后来都没成大气候有关,再后来时代变了香港就真的出不来这样的大明星啦。
90年代劲歌金曲,经常可以看到张学友刘德华郭富城黎明四个人在台上拿奖,张学友和刘德华是最早角逐奖项的人。后来黎明九十年代初出道就在劲歌金曲崭露头角,得了最受欢迎新人。注意,最受欢迎四个字。当时这个奖不是什么专业颁谁唱功好,就给谁的奖。不然每年都张学友拿好了。黎明93年就拿了最受欢迎男歌手,出道也才三四年。这样的成绩,足以证明黎明当时的受欢迎程度。张学友的金曲奖得了不少,但唯独最受欢迎男歌手寥寥无几。黎明也是最年轻的一个,张学友和刘德华可以说是他的前辈。当年,黎明有多么红我也不能光靠人们在网络上说两句就坚信不疑。但通过看现场,可以看出黎明粉丝存在很大的比重。四大天王并不是一个组合,只是媒体的一种包装。就好比现在的四小花一样。所以,没有什么有没有资格一说。这四大天王也未必喜欢这种称呼。至于说,他们的歌现在传唱度怎么样得问题。以及臆测传唱度高的歌曲的歌手就是好歌手的话,那神曲歌手对你而言应该是你心中的super star了。
作为超级巨星,他们为整个香港乐坛写下最光辉的一页。他们的红,不仅仅带红了自己,而且活跃了整个市场,不是说人歌唱得好,就有人买单的。但他们,确实让这个时代的很多人为他们买单。当我们说实力派的时候,不仅仅只是说唱功好,唱功好的人很多,但为什么就红不起来,软实力也是一个方面。古巨基和李克勤在2000年之后也拿了很多奖,但是没有人会觉得他们带来的市场效应和影响力够得上四大天王时期。有人说黎明和郭富城实力不济是用来凑数的,我只想呵呵,他们四个是相得益彰的传奇,少了谁都是不完整的。如果你回过头再看看香港乐坛,他们的存在是多么让人怀念的。
香港粤语流行曲史上,影响力最巅峰,最为垄断,也是最乏味,同时也是由盛转衰的一个年代,就由四大天王引领。80年代谭张梅争霸,更为激烈,也更精彩,但也没掩盖其它歌手的百花齐放,还引出了一段乐队潮。而四大天王,老实说,在此名号挂在粉丝嘴边的那几年(应该是91-95这几年),他们不过是一只棋子,一件被摆弄的商品而已。巅峰的并不是个人的艺术创意,演艺天赋,巅峰的是整个娱乐圈工艺流程,包装手法。包装的经典例子就是郭富城,当年他与张刘黎有一定差距,然后他的经纪人就提出四大天王这个概念,硬是将三强鼎立变成四大天王。
张学友擅长唱歌,但是演戏一直以配角居多;
郭富城跳舞可以,但是没看过他的电影;
刘德华据说拍戏可以,但是我不记得他拍过什么。
黎明全能,首位拿到影帝的,四次获得金曲金奖,和学友一样多,其他两个未曾获得。他还是电音鼻祖,偶像鼻祖,慈善天王……只是他为人低调,没有在内地做宣传,歌曲难度高,传唱度低,99年以后处于半隐退状态,转做幕后。我想,如果当时黎明不退出,现在应该数黎明最红了!当年有句话“你红,能红得过黎明吗?”可想而知,黎明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香港四大天王要放在那个时代来说,在90年代四大天王火的不要不要的,纵观香港四大音乐颁奖典礼,他们四个是拿奖最多的,当时很多男歌手就是陪跑的。电影方面四个人各有各的成就啊,几乎都拿影帝了,演技就见仁见智了。很喜欢这四个人导致我不能客观评价,总之就是那个时代的一个印记了,提起那时候的香港就绕不开这四个人,虽然现在他们老了,人气不如以前了,但是在我们记忆中曾经的那份美好会一直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