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半年没有看话剧了,有幸昨晚赶上了林兆华导演的“京味儿大戏”话剧《银锭桥》的首演。看完之后,意犹未尽,提笔写几句。我并非戏剧的内行,简单从戏剧爱好者的角度谈谈感受。《银锭桥》的长度约90分钟左右,大约4幕,线性叙事,基本不换景,故事都在饭馆内发生,演员算上龙套也不过十几人,主要演员6人,分别是倪大红、史可、高亚麟、许文广、陈雅狄、杜奕衡。若不是内容的跨度明显有好几天,基本是一部严格的“三一律”传统戏剧的样本。恐怕有人会问,这是林兆华导演的戏。这是那个用《绝对信号》开创中国话剧先锋实验的林兆华导演的戏。这么传统,这么简单。没错,这就是大导林兆华的戏,没有太多充满象征和隐喻的细节,没有各种超越舞台的空间和交错,这次的《银锭桥》就是一个简单的故事。如果从形式上说,90分钟的长度,和并不复杂的叙事手段,这部戏其实担不上一部“大戏”的名头。但从内容提炼和演员舞台表演上说,后半程的爆发力还是非常明显,结尾的高潮戏处理的也算是恰到好处,留给台下观众很多想象和讨论的空间,是一部很有分量的写实主义作品。但个人以为,如果能再多10分钟到20分钟的戏,让几个主角对结局后的内心有一个各自的表达,或许会更有味道。现有的结尾,重点都落在了男主倪大红的身上,固然好看,但略微有些失衡。
被所有人遵一句“大导”的林兆华导演,今年拿出的作品是《银锭桥》,这个十一期间在北京保利剧院首演。这位当年以《绝对信号》开启中国实验戏剧新时代,创作过《三姐妹·等待戈多》、《建筑大师》、《鸟人》等戏的中国导演,如今仍旧活跃在中国的舞台上。不熟悉银锭桥这个名字的观众,想必对北京的“后海”多少有点印象。在这个如今被改造成酒吧一条街和旅游胜地的区域中,银锭桥便是最为人流如织的那一座小石桥。《银锭桥》便以后海银锭桥边上的一个小饭馆“于家二荤铺”为中心展开,围绕着一个“骗局”,讲述了一个90分钟的故事。与大导合作的编剧崔释匀是个气质清冷,从小在胡同里长大的北京女人。十年前她在后海吃过的一家小饭馆,成了今天台上“于家二荤铺”的原型。《银锭桥》的剧本动笔于三年前,历经九稿的修改到现在,终于成了上舞台的这个版本。大导亲自完成了其中的一次大修改。他拿给大家的是一版“穿越剧”:现代故事和1900年的历史传说在舞台上来回交错,主题恢弘,冲突强烈,人物鲜明。几位主演直呼过瘾,都期待不已等着开始排练。
很少触及关于话剧评价层面的东西,但是这部戏作为新戏实在是让我觉得有些亮点可以记录一下。一般来 说我对新戏的心理预期都会比较低,尤其是这种典型的老派导演所出的作品。如果看惯了经过时间打磨的 老戏,新戏们就总让人看完后有些意犹未尽。 大导的这部《银锭桥》,我是万万没想到居然一个半小时就能打住的。通常来讲,这样阵容的话剧都是分 上下半场,时长能够达到三个半小时到四个小时。《银锭桥》的故事非常简单,角色塑造也非常典型,这 个故事用一个半小时来讲,加上演员的表演比较丰满,看起来是非常合适的。不硬撑长将内容稀释在时间 里,是很多这种场面的新戏很难放下身段去做的一件事。另外,剧中有一场女编剧孟甜的醉酒戏,在这样 的戏里,一位年轻女演员有这样的戏剧张力,我个人见得不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