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和证明一个新物种,可能远远不是你想象的那么简单。你需要对这个物种的属、科有确切的了解,然后对比已知种的特征,特征都对不上,再查其他标本和记录(有的要标本解剖)才能最后判断是不是新种。实际上你身边可能有很多新物种,比如很多昆虫类都没有很深入的研究。然后发表这个物种才是最麻烦的。下是台湾醒报上的一篇报道:【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綜合報導】世界無奇不有,隨時都有新奇的生物被發現。根據法國科學家研究發現,新物種被發現後,通常得再等待一段時間讓科學家進一步確認,通常耗時20年以上,通常陸生動物確認時間通常較水棲生物來得久。2008年,來自都柏林三一學院科學家伊甘,偶然在喜馬拉雅山區發現相當罕見黃色罌粟花蹤影,經研究後發現,其實早在1960年代就有科學家找到同樣品種的花。去年他將研究結果發表在《Phytotaxa》期刊後,世人才得以首度見到這種名為「秋香罌粟」(Meconopsis autumnalis)的模樣,束之高閣50年之久的珍稀花朵終於重見天日。法國國立自然史博物館科學家調查發現,觀察2007年所發現的600件新物種樣本後,得到新物種最後被確認的時間平均20.7年,中間值為12年,科學家指出,原因不外乎鑑定專家及經費與資源不足。科學家方田表示,「就科學來說,確定新物種的方式與在戶外發現時不一樣,通常等到我們進行研究,在最後確認時早已經絕種了,就像天文家研究的太空星光一樣,有些其實早就已經不存在了。」 至於須耗費20年時間確認,美國亞利桑納州立大學國際物種勘測協會主任費勒表示,「新物種等待確認的時間漫長雖已不是新聞,但這次研究卻首度將其時間明確化表示,可做為科學鑑定的參考。」方田也發現,非專業的收藏家在發現新物種後,確認時間約花15年相較專業生物學家耗時21年還短,而且來自人均收入低於35000美金(約台幣102萬元)國家的科學家,其原因可能與當地經常發現新物種有關,另外,水棲生物被確認時間也明顯較陸棲動物短。本次研究結果刊登在《Current Biology》期刊。
先来看一下分类的阶元界-门-纲-目-科-属-种物种就是种级的阶元了因此,搞研究的也需要对至少属级范围的物种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判断它有没有可能是新种然后,就要采集该物种的标本,对形态结构进行更深入的观察对于植物来说,花叶果都是重要的采集信息对于动物来说,雌雄标本都有最好,尤其是雄性标本,植物可以查找《中国植物志》动物可以查找《中国动物志》相关的卷,或是其他的地区志,参考书如果特征都不能对上的,那就有了新种的可能。
有了可能还要查什么?对于植物需查找《邱园植物索引》(IndexKewensis)。该书由B.D.Jackson主编,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从1893年至1895年出了两大卷,以后每五年出1本补编,至今已有补编19本,它囊括了1753年林奈的《植物种志》一书出版以来,全世界正式出版刊物上历年发表的全部新种的学名、文献和产地。依据《邱园植物索引》提供的资料,可以在收藏齐全的研究单位查到每种植物发表时用拉丁文写下的该植物的首次描述,这叫原始描述,逐句看懂其形态特征,并与标本核对。
对于动物需查找《动物学记录》(Zoo1ogmal,Records)是动物各类群包括昆虫的系统学有关信息的最完整也被公认为最权威的检索刊物。该刊始于1864年,每年1卷,至2000年已达136卷,早期由伦敦动物学会(The,Zoo1ogical,Society,of,London)和大英博物馆合办,现由B1OSIS和伦敦动物学会合办。该刊的文献收录范围目前包括世界各地公开发行的约6000种期刊以及有关专著。各卷又分为27个分别发行的分册(Sectlons)。
所以说新种的发现是个极其繁琐的过程需要对该类群现状的充分了解,大量的参考书,以及后续的研究观察。
新物种的形成与种群基因频率有关系.当同一物种的两个种群各自的基因频率由于受到自然选择、突变、遗传漂变等影响发生后,会出现差异.当这两个种群由于基因频率的差异很大,以至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后,即它们之间出现了生殖隔离时,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只有可遗传的变异才是生物进化的基础,若不可遗传,该性状只出现在一代,以后就会消失,对于进化毫无意义。可以自然交配,并且后代为可生育后代,那么就是同一物种.不能进行自然交配,或者交配繁殖出的后代为不可育后代(如马和驴子交配生出骡子,骡子不可生育后代)那么就为不同物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