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玛妮》是一部关于记忆和疗伤的心理片
这是一部关于记忆和心理疗伤的电影,奔着故事去看这部片子的人要大失所望了,因为要刻画人物心理是很难展开太多剧情的。就本片译名来说,应当体现在“记忆”而非“回忆”。“回忆”是针对有意识状态下曾发生过的事情的回想,而“记忆”,按照弗罗伊德的理论,它的内容还可以是潜意识状态下的存在,而且通常以梦的形式呈现。根据本片所展示的情节,小杏柰甚至认为外婆玛妮是她捏造出来的人物,事实上,玛妮不仅真真切切存在过,而且完全留在了她的记忆(潜意识)中。
为什么说它是有关记忆和疗伤的片子?弄清楚了以下三个问题便明了一切:(1)杏奈是怎么成为一个孤独内向的孩子;(2)外婆玛妮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让她改变的;(3)她的幸福感最后又是如何获得的。当然,这几个问题是穿插在一起的,难以截然分开。
对于第一个问题,我们先要明确一点,即杏奈现在的状态以及她的所有情绪几乎都与她的早期记忆有关。杏奈之所以表现孤独内向,她的心门之所以向所有人关闭,都缘于她非常早就已记事了。当外婆玛妮离世,她的家族是有人可以照顾她的,但她最终还是被抛给了社会。那是电影中的一段灰色影像。无论那个自称自己没几天活的老人是她的曾祖父,还是她外曾祖父,老人带她去理论的那些人应当是她的近亲属。而且,老人是以什么理由去理论呢?似乎不是以“亲情”,因为从两个男人的话语“怎么还在说那件事,那件事早就已经解决了”,“我已经说过好几次了,这不是钱的事”可以推断,他们争论的应当是遗产与抚孤的事,似乎遗产被瓜分了,但孤儿却无人愿意抚养。
这段记忆她现在依稀还有印象,这种被遗弃的感觉直接导致她讨厌她自己:“我就是我这副样子,又丑、又笨,不开心,又令人不悦”。以致于因此又迁怒别人,进而刻薄,比如叫养母“阿姨”,认为养母唠叨像山羊,把十一先生比作熊或海狮,骂信子为胖猪。一个孩子可以内向,但不能没有朋友。从她生病,有同学给她送回书包看,她没有朋友的原因是她拒绝接纳别人而非相反。原因当然还是那段灰色的记忆,她害怕朋友知道她是孤儿,是被亲人抛弃的孩子。同样的心结,如果无法打开,她可能就要孤独终老。然而,人是需要被关注的,不能获得任何关注的人几乎无法生存的,这是人的社会性决定的,因此自我拯救便开始了。她大致通过三种方式达到目的,一是生病,影片刚开始不久,由于老师关注转移,她哮喘病便发作了;二是逃避,虽然有点矛盾,但逃避往往会带来更多关注,她在邮桶边逃离信子反而引起了信子的注意;三是寻找能保守秘密的朋友,和她一般大的玛妮便成了她臆想的对象。
这就解释了第二点,为什么本来是外婆的玛妮成了她梦中的朋友。电影在表现她与玛妮的事好像是她的梦、她的臆想或幻像,其实这与她外婆曾给她讲述的经历有关,这些经历也被记录在“玛妮的日记”当中,被幻想或被捏造的人恰恰是她自己,玛妮的经历反而是真实的。当外婆跟她讲述经历时,她还幼小,所以即使长大了也无法真实还原,但所有事件都进入了她的潜意识,只不过需要合适时机碰到合适的刺激才能被释放出来,那栋湿地大宅便是恢复她潜意识记忆的刺激物。纵观她和玛妮的所有“交往”,与其说是玛妮改变了她,不如说是她自己改变了自己。她因此获得了第一个“朋友”,而且相互约定保守秘密;玛妮让她找到可以交朋友的重要感觉,那就是她也是个有担当的人,也可以成为别人的依靠,一个自我感到自己无用且自尊心较强的人,一般不会主动交朋友的。当她听玛妮说起曾被强迫带到谷仓时,她表现义愤填膺;当她和玛妮在谷仓时,她分明在照顾玛妮;她之所以要带玛妮去谷仓,是因为玛妮说她无法忍受谷仓的恐惧,她想帮助玛妮克服,她对玛妮说的话,其实正是外婆曾对她说过的:“我克服了很多可怕的事物,杏奈一定也可以的,因为杏奈是我唯一的孙女啊!”正是汲取了外婆给予她的力量,她有了梦里的第一个“朋友”,正是有了跟玛妮梦中交往的经历,她结交了第二朋友彩香,以及第三个朋友十一先生,还有久子和信子。另外,她在交往中还学会了宽恕,原谅了玛妮的不告而别,也理解了“离开”并不意味着背叛,这些都为她放下心中对亲人的怨恨,重新接纳养母的感情提供了帮助。可见,杏奈克服交往障碍,树立自信,恢复健全人格不能不归功于记忆中的玛妮。
杏奈幸福感的有无取决于她受伤心灵能否得到救治。潜意识中记忆的部分恢复虽然让她得到了友情,有了可倾诉的朋友,从此性情大变,对他人也愿意接纳和原谅,但她早期记忆里那被遗弃的感觉是刻骨铭心的,因此带来的心灵创伤并不是靠向朋友倾诉就能抚平的。养母家庭抚养她是接受了政府补贴的,这让她感到自己的“与众不同”,她希望每天过得“普通”,而不会因此感到受歧视和“区别对待”。即使养母已经不再向她隐瞒实情,她也因体会到养母的“爱”而原谅这种“隐瞒”,但这种“爱”弥补不了亲人的“爱”,她接纳养母“爱”也一定是有限度的。在她潜意识里,她仍然感到自己是被遗弃了,所以对于父母和外婆的死,她仍然说“我不原谅他们……留下我一个人”。直到她在梦里原谅玛妮的不辞而别,直到她最后将玛妮的友情与对外婆的亲情合一时,她才真切地体会到了被爱的感觉。当亲人“爱”在她记忆中恢复,她才能真正放下怨恨,重新接纳养母的亲情。她的幸福感不仅在于她无意中得知自己的身世,也在于她体会到,“爱”从来就不曾远离。
终于等来了今年的Ghibri--《记忆中的玛妮》,改编自英国作家Joan Robinson的儿童文学作品「When Marnie Was There」,也是Ghibri史上第一部以两位女主角展开故事情节的作品。电影上映之前我迫不及待的阅读了原作。
无论是在原作中还是在电影里,Anna都是一个性格内向的女孩,由于被领养的身世,她孤独有些倔强,不善于与他人交往,尤其对大人严重不信任。虽然内心世界里,她幻想出的与Marnie的相逢、相知是那样的温馨自然,但表面上Anna还是那个孤独的“圈外人”。
经历了父母车祸身亡的Anna,和祖母度过了一段短暂美好的时光后,祖母也病逝了。亲人相继的离世,按照Anna幼小心灵的理解是大人们纷纷抛弃了她,她不能原谅抛弃自己的大人,同时也厌恶被抛弃的自己,自此Anna关上了心门,直到遇到了Marnie。
虽然是儿童文学,却能通过点滴身世的连接将纤细脆弱的心理准确无误的传达给读者,跟随着Anna不由得孤独起来,这方面电影表现的丝毫不逊色。当Anna冲着Marnie发自内心的重复着“我原谅你了!”时,感觉自己也被释放了,Anna终于找到了自己,在成长的路上迈出了艰难的一步。
关于Anna幻想出来的和Marnie亲密相处的情节,被很多媒体大肆渲染成百合情节,对此我不置可否。不过很多细腻的情感交流恐怕只有在同性之间才能产生化学效应,这样的感情同样唯美。
最后我想说,这是一个关于孤独的故事,却并不悲伤。
一部杰出的电影,在吉卜力团体告别宫崎骏时代的炫亮起点。
2003年我(并非第一时间)第一次看到宫崎骏的作品,也是最经典的《千与千寻》,之后无数次的回味,并补课了宫崎骏的其它作品,结果认定这是世界级的里程碑电影,完全洗清了人狭窄的视线和心灵。
时至2015年,(也不是第一时间)看到吉卜力完全没有了宫崎骏身影的团队作品。似曾相识的感觉和完全不同的新意交相而来,在让人充分体验重回往日的期许的同时,进入完全对新生功力的再洗礼。
电影的后半段一再的戳中泪点,让人酣畅淋漓,这个泪点是我在《肖申克的救赎》《勇敢的心》中才有的特殊体验。
简而言之,此片是借由一个孤僻的女孩奇幻的心路成长历程,来对众生人生的反思。之所以是不同凡响的杰作,在于其同其他杰作一样,开启了人的所有联想。茫茫众生乃至每个个人,纵横时空大千宇宙,从漫漫历史长河而来向无限未来去路而行。都在深刻动情演绎着一段段生死相续的寂寞人生,为珍藏着爱的坚韧祝福。 什么是“空”?情之所失,岁月所空。人最需要的就是具有归属感的安隐住,亲情的守护。可是,这终将是空,所以电影带着人生关怀的使命,在提升人生活的勇气。
随着电影画面的意向,我随笔记叙短语:爱,不迟——不发一言的人懂你——不见其形的人爱你——不领一毫的人伴你——是中所法,修敬以喜。
——一代代轮转因缘相续,离别还会再相见,以善结缘。——我们不知道的世界太多了,所幸站在线索的主轨。
上升艺术的理解,还会发现此片从政治精神层面的三种解析:1 离别了宫崎骏的吉卜力是多么的寂寞,如同一个人的寂寞,但是她重新找到了爱的轨迹。2 失去了中华情感的日本地缘文明一直是寂寞的,她那么突兀的依归着西方文明,仿佛一个装了假肢的老人,但是她还是在慢慢振作着。3 寂寞是人生的本然,每个人都要孤独的走完自己的一生。如果你细心得看本片,就会看到每一个需要尊重的孤独的人。人生是情 孤独的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