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片之所以力求场景还原准确,道具制作靠谱,目的不在于对观众进行科普,而是力图让观众在感官上进入剧情推进所需要的「氛围」,对场景和「环境」产生信任感,接下来就会比较容易接受在这个「真实」的环境之下发生的故事。反之,则会让观众产生「跳戏」的感觉。而一旦故事效果和「背景真实」发生冲突,背景通常要为故事让路,毕竟故事和人物才是电影的中心。
这样说吧,年轻人喜欢歌舞表演偶像剧好莱坞大片,而中老年人对那些回眸一笑百媚生打不起精神,小鲜肉更没兴趣。人到中老年,看的多了想的问题也实际许多,偏爱看战争影视剧,有人说赌场看品性,战场看人性,人生过了大半辈子,能入醉不醉的也只有战争轶事,小时候的课本上。
就当下来说,日本有时会在中国周边挑事(比如钓鱼岛争端),其国内右翼势力也很猖狂,对侵华事实否认,这些都足以激起中国民众的愤怒情绪。因此,一部酣畅淋漓打鬼子的抗日神剧,可能有效宣泄民众的反日情绪,尽管剧中对日军的描写很不符合当年历史。
从电视剧创作的角度来看,抗日神剧借用了当下其他剧种的一些流行元素,这促使其具有了更好的市场生存力。目前,很多抗战剧的传统战争片色彩正在逐步消退,一些爱情、偶像、甚至武侠小说的元素却逐渐加入,而这些流行话题本来就有着相当广泛的受众。
小朋友之间谈论的都是那些战争影片的剧情,但有一点似乎都不太喜欢看好莱坞的战争片,也许是抗美援朝的原因,无论好莱坞怎么渲染,在中老年人心里总会闪现出美军被志愿军打的全线大溃退的纪录片,所以中老年人对好莱坞电影嗤之以鼻。
从消费心理的角度来说,抗战神剧在一定程度上可能顺应了中国民众的仇日、反日情绪。就历史来说,日本当年在中国犯下了数不胜数的罪行,这些惨痛的事件经过几代人的传播、经过学校的教育、纪录片的宣传,已经被很多中国人所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