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和婆婆一起看了“芳华”,婆婆一直说电影里的场景就是她们那个年代的画像,很真实,并且影片中的战事,她当时在广西读大学,旁边就有军队,她认为影片拍出了那个时代的人生活经历,是部很优质的电影。通过这部电影,我喜欢刘峰单纯的善良,喜欢何小萍卑微的爱情,何小萍这个人物的塑造反而对那个时代不被善待的女性进行了深刻的塑造,爱他的父亲没有办法在她身边守护她,她的母亲为了自己的二婚不给予她一丁点爱,进入文工团后也没有被善待,后来被处理到野战医院,看到太多悲惨的伤员,精神崩溃,这样的一生,也是那个时代很多女性一生不被善待的一生。在我故乡的小村庄,有很多这样从未被善待的女人,从小不被珍爱,婚姻只是被安排,在丈夫家生孩子做家务做外头的事情,一直劳碌到老。老的观念里,女人只是高级的生产工具,而不是同等的个体,才会导致命运里不被善待的定数吧。
《芳华》当然是一部好电影,尽管有那么多语焉不详,但是还是可以看出其中冯导饱满的真情,尤其是真实反映越战的那一段长镜头,虽然血腥,但是真实,有这种胆量,本身就是指的赞许的事情。这是一篇散文,形神皆散。神其实可以不散的,但是众所周知的原因,在此就不多赘述了,想了解更多的话,应该去读一读严歌苓女士的原著小说,那里面神魂都在,也更真实,更残酷,更接近“文工团”,接近生活本身。而不是像现在电影里那样,只有冯导眼中的美好,却没有那么多残酷。
这部电影是拍给父辈们缅怀他们青春的,所以我们才无法理解这种情怀。这部电影是拍给父辈们缅怀他们青春的,所以我们才无法理解这种情怀。我父母亲那一辈人,生活在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一个没有希望不知前途的年代,一个亲人朋友无端被迫害的年代。而电影中的人物竟然还有因为不喜欢吃饺子而吃不下晚饭的,有歧视别人不能每天洗澡的,有游泳玩乐并且恶意攻击女同志内衣的。不好意思,我父辈也无法理解那样的青春。
文工团的存在本身就让人感觉极其讽刺,在那样一个苦难迫害的年代,文工团内却歌舞升平,男男女女为了点小破事撕逼,互相暗恋追求嬉戏,就像幻境一样的存在。事实上,导演也确实有意将那样的环境拍出梦一般的感觉,尤其那场文工团散伙饭的戏,拍得特别戏剧化不真实。
情感共鸣取决于人生阅历尤其是情感经历。如果一直没心没肺地开心活着,自然对愁闷遗憾之类的情感难以共鸣,反之亦然。这部电影,即使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但是,有些青春年华经历的东西是有共通性的,能够在某一点触动到,就足够给个不差的评价了…
影片最大的问题是没有主题,观影过程中我一度出戏,因为人物故事切换以及故事背景变化让我摸不着头脑,我不断在问这电影到底想表达什么。没有。故事叙事完全是段落式的,并且配上生硬的旁白,多余的讲解着角色的心里变化和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