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童话诞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电脑还远远未能普及,电视是当时最具领先意义的电子技术,这部电影拍摄于2004年,智能手机尚未进入大众视野,如果按现在的立场,还应该加上电脑和智能手机的危害,这也意味着麦克蒂维的主题——如果不是为了人性服务,如果不能有利于生命的进化,现代科技同样没有未来。降低一下,沉溺于电视节目和电子游戏的孩子没有未来。
以上四个孩子都在竞争中被淘汰出局,原著中他们的结局更为悲惨,他们一一死掉,如果把这样的情节放在这部电影里的话,恐怕所有的观众都无法接受,所以导演只是对他们小施惩戒然后让他们恢复常态,有心的观众自能读懂导演的用意。在导演的设计中,焚化炉象征地狱,四个孩子的下场都是地狱,只是形式不同而已。
这四个孩子代表了四种人格类型和成长模式,事实上他们几乎概括了所有孩子的成长道路,谁能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占据上风,谁能成为赢家实现理想的人生呢?引申一下,哪种人格类型和成长模式更能代表人类的未来呢?贪吃的孩子没有未来,狂妄自大的孩子没有未来,骄纵跋扈的孩子没有未来,高科技也不能赢得未来,只有人性才是人类发展的目的和方向,只有最美的人性才能赢得未来,所以只有查理才能在竞争中胜出。
这就是个儿童片 教育小朋友们要诚实不要贪婪不要bitchy不要做坏事否则下场很恐怖的哟不信你看看查理的竞争对手们!以及不要怕别人比你有钱比你聪明比你要强,只要你善良又懂事就一定会有好事发生,不信你看查理就得到了一个巧克力工厂呢。
我猜题主看的是05年德普版的?其实这个片子71年有个老版,是不少美国人的童年经典回忆呢。满地糖果啊巧克力瀑布啊什么的可受小朋友欢迎了,寓教于乐,多好。
其实想象一下,奶奶被大灰狼吞进肚子里又剖出来、莫名爱上身为尸体的白雪公主的王子、杀掉十几个妻子把尸体剁碎了储存在地下室的蓝胡子,哪个不比巧克力工厂更恐怖呢?小朋友心思比较单纯,想不到那么多,之于他们不过是个童话罢了。
从浅显的地方看,这部电影讲的是教育问题,什么样的家庭教育造就了好孩子和熊孩子,但这些只是影片的表象,导演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在这个主题之上还藏着一个更大的主题——谁能承担人类的未来?这是人类文化的建设问题。在这部电影里,查理象征着爱,象征着完美的人性,只有充满爱的心灵,只有完美的人性,才能战胜邪恶,才能唤醒迷失的心灵,因为他代表了人类的根本出路,贪吃、狂妄自大、骄纵跋扈是罪恶的,他们的下场只能是地狱,如果没有爱,如果没有美好的人性,现代科技照样不能为人类找到出路,所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核心都应该首先注重爱的课程和人性的培养,只有这样,我们才有机会找到幸福——天堂。这就是这部童话电影的思想价值和人文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