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央嘉措是西藏第六世达赖喇嘛。他生在1683年,1706年去世。他老家在藏南门隅的宇松,今天西藏山南错那的达旺一带。
“在仓央嘉措二十三年生命里,西藏社会政治尤为动荡,整个民族都处在蒙古和硕特部固始汗后代粗暴的掌控之下。尤其1682年五世达赖喇嘛圆寂后,五世达赖 生前指定施政的(1679年)第司·桑结嘉措在1705年因反叛被固始汗之孙拉藏汗杀害。恩师桑结嘉措的离去,让这青年圣王的天地骤然塌陷,人生信仰瞬间 无依无靠,势单力孤。置身于重重困境,背负着千钧压力,仓央嘉措对拉藏汗的所有执着抵触,致使自己神权地位不保,生命不保,只好假扮放浪形骸、酒色笙歌。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仓央嘉措的叛逆态度和表面伪装,结果是授人以柄,导致他个人同民族悲剧发生,也为他生命笼罩上一层厚厚云雾。仓央嘉措的多数诗歌,比较 明显,都是这个时期社会政治和个人情绪的反映。可以判断,仓央嘉措多数流传作品,大约创作于他生命的最后几年。
“现在,人们了解到仓央嘉措,但许多真实都被历史在当时和后来篡改掩盖,以讹传讹,春秋笔法,描金彩绘,成为传说,成为传奇。唯一能够贴到他生命和内心 的,正是他遗留下的诗歌篇章。又正是这些诗歌,让世世代代都知道这位命途多舛的人物。照我看,已知的仓央嘉措,似乎是一个从历史背景和他生活信仰中剥离出 来的仓央嘉措,他已经完完全全变成一个‘情圣’了。这样不妥。往往单一的认识,必然偏离真实。这是对仓央嘉措的误读。
“藏汉翻译前辈,功不可没。没有几代人的努力推介,世界或许到今天还对仓央嘉措这个放光名字陌生。所以,我的译文,或多或少比对了自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于 道泉、刘家驹、王沂暖、庄晶诸位先生的汉文译本。可是,我却最最不赞同把仓央嘉措的‘古鲁’,译介为‘情歌’。原文‘古’并非‘情’,而是极大的尊敬,所 以我译成‘圣歌’。也有主张译为‘道歌’的,我仍然不敢苟同,望文生义,混同于道教了,或者,局限于宗教,抛开了世俗。显然,不少问题值得专门撰文讨论。 这里所记感受,希望有助于读者阅读的轻松理解,不谈学术观点。再者,对仓央嘉措的翻译和研究,在未来也不会停止,是一个流动过程。我的译文,力求有点新 意,略显神性,也不回避生命。比如,‘强巴’,宗教意为‘仁慈’、‘怜悯’、‘慈士’,也用于男女人名,以往都将它译作‘情人’、‘恋人’。这也不错。在 部分民歌中,比方‘琼支强巴’——青梅竹马,幼年情侣,结发夫妻。它是可以‘情人’、‘恋人’的,并且还特指‘女方’。我却不乐意全都按照‘情人’、‘恋 人’处理,原因是,‘强巴’之前有无 ‘琼支’(幼小)语境?如果没有‘琼支’语境,就不能是‘情人’、‘恋人’。另外,仓央嘉措的诗歌仅仅借用了民歌及口语形式,它本身毕竟还不是真正地道的 民歌,首先作者就非同于民间俗人。兴许民歌的形式,正是作者置身特殊环境对自己真实感受同追求的掩饰,一种无奈,一种动听。
最近仓央嘉措的情诗在网上流传得越来越多,不过,经过考证我发现盛传的最多的这几首全部都是伪作。而且根本就是现代的伪作。
最早知道仓央嘉措是2006年在西藏旅行的途中听人说的。在拉萨的玛吉阿米餐厅一楼买到了两本关于仓央嘉措的书。那会儿知道仓央嘉措的人还很少,网上也没 有什么人说起。因为很喜欢他的诗,所以回来之后还搜集和阅读过一些关于他的书。看了最近盛传的几首,都没什么印象,估计可能是伪作,而经过核实后发现果然 如此。
一. 先说这首《佛说》,这是最为拙劣的一首伪作
我问佛:为何不给所有女子羞花闭月的容颜?
佛曰:那只是昙花的一现,用来蒙蔽世俗的眼
没有什么美可以抵过一颗纯净仁爱的心
我把它赐给每一个女子
可有人让它蒙上了灰
我问佛:世间为何有那么多遗憾?
佛曰:这是一个婆娑世界,婆娑即遗憾
……
1. 核实了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的《仓央嘉措及其情歌研究》这本书,这本是最全的一本资料了,1982年之前关于仓央嘉措的所有的汉,藏,英文资料都收录了。这首诗在里面没有收录。即便是文不是诗,文献里也没有这么一篇文。
2. 以我的了解,在古代典籍里佛说的话,通常都是听佛讲法的人来说“如是我闻”(正如我从佛那里听到的)这样的语气,而一般不用“佛曰”这种角度来表述,尤其是没有向佛提问,一问一答的这种写法。
3. 里面佛教的内容基本是禅宗的思想,完全不像藏传佛教。
而有些说法,诸如“佛是过来人”,“和有情人,做快乐事”,“偶然的相遇,暮然的回首,注定彼此的一生,只为眼光交汇的刹那。”这样的话则根本连佛教都不 像。【后来才知道这几句原来是电影《青蛇》插曲的歌词,连一个字都没带改的!】还有些不对的说法,比如婆娑世界在佛教里是和极乐世界相对的概念,指的是罪 业深重的众生组成的世界,不是遗憾的意思。
4. 可看出很多不自然的拼凑痕迹,行文不顺畅。
可见,这篇不管是诗也好文也好,反正肯定是伪作无疑。
至于作者何人,我推断这可能是某个文笔还算不错的网友,读过些关于禅宗的通俗读物,对佛教有点浅显了解,生搬硬套了一些佛教的说法,自己创作出来的。
一,有一首“那一天”或“那一月”或“那一年”,是伪作。有一首“第一”开头,紧跟着“第二”、“第三”,也基本伪作。有个“问佛”,也是伪作。有一首“见与不见”,还是伪作。可能还有不少,比如:我放下过天地,却从未放下过你。但是流行没有上面例举的广泛。
二,阅读仓央嘉措,一定要联系他所生活的时代历史。可以读一读关于西藏宗教和历史的书籍,着重在五世达赖喇嘛、摄政王第司·桑结嘉措和明末清初历史、蒙古 和硕特与准噶尔部落历史。仓央嘉措的时代,主要还是民族内部的宗教派别之争,也就是政治利益集团之争,连带出了种种复杂的民族关系和矛盾。仓央嘉措的诗 歌,可以说,每一首都可作为对历史的生动注解,并且使历史具有饱满生命。
三,甚至可以大胆假设,如果将仓央嘉措作为符号,他所代表的一定是五世达赖和摄政王桑结嘉措格鲁派实际统治的利益,他的诗歌本身要比“究竟谁写的”更为重要。仓央嘉措的诗歌中,也不乏五世达赖的思想遗嘱和桑结嘉措的民族政治主张。
四,贴近真实的仓央嘉措诗歌翻译,我想,它们在今天的历史文献价值要大于文学审美价值,它们在功能上更利于历史研究,而并非表层简单的审美娱乐。
五,仓央嘉措的诗歌内容,更多地储存着历史的隐秘信息,只要我们后人能够客观地结合历史,相互对应观照,就不难破译他诗句中隐含的“历史密码”。
六,研究藏学,我想还是要从历史入手,特别是从语言入手。关于仓央嘉措,一切误读误解瞎胡乱的赏析,一言以蔽,无知。
七,至于那本庄晶译《仓央嘉措秘传》,我还没有对照藏文原文。但读过汉译,认为它是一部地理书,如同《山海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