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使用实时电脑绘图技术的长篇电影。
虽然《机械战警2》没有吸引来大量的粉丝,但是毫无争议,它使用的技术不同于当时流行的CGI(computergraphicimage)技术(电脑生成图像:一种电影制造技术。),具有一定的先见性。
实时电脑绘图技术(Realtimecomputergraphics),也就是数字木偶(digitalpuppetry),需要人为的往3D虚拟影像里加动作,比如“向左看”、“眨眼睛”、“张大嘴”等动作都是利用键盘一点一点的字节编辑才看起来鲜活生动的。
这种技术的首次银屏使用就是出现在《机械战警》里。曾经是人类的凯恩是电影中的一个大坏蛋,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变成了机器人身。正是这个原因使得凯恩这个角色成了电影制作人完美的技术试验对象。电影中凯恩的每一个面部表情,比如他的闭嘴和死亡,都得益于技术人员在键盘上一点一滴敲出的使3D影像毫无分差的程序。
今天,数字木偶已经广泛用于动作追捕技术中,也正是25年前的重大技术突破改变了电影的方方面面,因此从《指环王》到《阿凡达》以及更多的电影它们都该对已被淡忘的《机械战警2》说声谢谢。
首部充分使用数字颜色校正技术的实景拍摄电影。
经过电脑编辑软件处理的图片很容易就被发现数字颜色校正技术的使用。能够改变图片或者电影的颜色和光线明暗从而满足人们所需的特点正是这种技术强大的生命力所在。经过处理,许多实景拍摄的电影就像是那个年代场景的重现。
数字颜色校正技术首次用于电影《逃狱三王》,其对美和光泽的精细处理也深刻影响了之后十五年的电影。电影《逃狱三王》的拍摄年代为经济大萧条时期,而正是这种技术在电影里淋漓尽致的使用才还原了当时年代的本真。
在此之前,电影制作人们只能依赖冲洗胶卷来改变电影的颜色。不过随着二十一世纪初电脑技术的流行,科恩兄弟(乔尔·科恩和伊桑·科恩)想尝试一些不同的电影制作方式。《逃狱三王》拍摄于阳光灿烂的夏季。拍摄结束后,科恩兄弟就跑到位于加利福尼亚的工作室把电影的整体颜色光线调整到怀旧版的暗色调,这样调整后的电影看起来就像是一张来自遥远过去的明信片。
首部用电脑合成的电影。
救难小英雄澳洲历险记是首部数字制作的动画片,但它却不是出自于皮克斯动画工作室,而是迪斯尼,是1977年迪斯尼一部相当卖座的电影《救难小英雄》的续集。
在此之前,动画片的制作一直是用最原始的方式:让一系列稍微有一点不同的图片快速划过视野,利用人眼的暂留效应成像(与现在每秒30帧视频制作原理是一样的)。很显然,这样做的最大缺点就是要浪费很多的画笔和纸。对比之下,《救难小英雄澳洲历险记》这部电影的制作就很好地避去了这个麻烦。每一帧图片的绘制都来自于电脑合成,这在一定意义上深远地促进了动画制作的发展。
《救难小英雄澳洲历险记》和《机械战警2》非常相似,都十分有纪念意义但却没有多少粉丝,没有取得良好的票房,也并没有成为迪斯尼预期的下一个《匹诺曹》。
我来讲一下中国电影工业的里程碑吧,中国最早放映的电影,1896年8月11日法国商人在上海徐园“又一村”茶楼内放映的“西洋影戏”。中国摄制的第一部影片,1905年秋由北京丰泰照相馆与京剧名角谭鑫培合作拍摄的京剧片断《定军山》,为戏曲记录片,它标志着中国电影的正式诞生。中国第一座电影院,1907年第一座电影院平安电影公司在北京长安街建成,由外商经营。中国第一个电影制片公司,1909年美国人布拉斯基久慕上海这块生财富地,不远万里来到上海香港路创办亚细亚影戏公司,这便是中国土地上的第一家影片摄制公司,带有买办性质。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1913年由郑正秋、张石川导演的故事片《难夫难妻》(又名,〈洞房花烛〉),此片是由亚细亚影戏公司开张后的第一部作品。首开家庭伦理剧之先河。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1921年中国影戏研究社在上海拍摄第一部长故事片《阎瑞生》。中国第一本电影刊物,1922年1月由顾肯夫、陆洁创办的中国第一本电影刊物《影戏杂志》出版,中国第一所电影学校,1922年3月郑正秋、张石川等人创立中国第一所电影学校——明星影戏学校(后改为明星演员养成所),由郑正秋担任校长,培养电影人才。中国第一次出现“导演”专用名词,1922年陆洁在《影戏杂志》发表的文章中首先将指挥拍摄影片者称为“导演”。自此,影剧界有了“导演”这一专用名词。中国第一部电影理论专著,1924年中国最早的电影理论专著《影戏学》出版,由徐卓呆译著。中国第一部完整的电影剧本,1924年洪深创作的《申屠氏》在《东方杂志》发表。中国第一部电影教材,1924年初,留法学生汪煦昌、徐琥在上海创办昌明电影函授学校。《电影讲义》是该校之教材。
ATRIPTOTHEMOON(1902)电影先驱梅里爱较早的一部影片,他第一次尝试10分钟以上的“长片”,同时,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科幻片之一。他主要依赖的特效技术在今天看来都是基本的摄影技巧,例如停机、叠印、两次曝光。例如,某个镜头正在拍摄中,他令摄影机停下来,让演员走开,放上一阵烟,再开机,将停机前后的胶片连起来洗印,就造成了人突然消失的特殊效果。这种技术现在自然不出奇,但当时可谓鬼斧神工,且耗时耗力,片长虽短,耗费了剧组四个多月来拍,可见一斑。THELOSTWORLD(1925)以“失落的世界”命名的恐龙电影有三部,分别拍摄于1925年、1960年和1997年,其中1925年和1997年的两部都运用了超越时代的特效技术,在电影特效发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特效大师奥布莱恩(WillisH.O'Brien)在最早的这部《失落的世界》中出色运用了停格动画技术,对后世电影影响深远。这项技术的原理说来简单,但实施起来十分辛苦,技术人员为制作好的模型摆好姿势,拍摄下来,然后按照设计的动作略微改变模型姿势,重新再拍,如此进行成千上万次,才能排除一条相对连贯的动作。奥布莱恩同模型师花了两年时间制作了共50个模型,平均45厘米长,30厘米高,代表12种不同的恐龙,关节处都可活动,甚至模型内植入了气胆,在人工操作下,可以进行“呼吸”。影片在缩微的丛林中拍摄,最多用了七台摄影机从不同的角度同时捕捉模型的动作,后期制作的时候,再用活动遮片技术,在光学印片机上把真人表演合成到特效场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