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欣赏门槛低呀。相声里夹杂的学唱京剧,已经经过了相声演员的甄选,特意选择了那些更容易被相声观众欢迎的唱段进行演出。所以相声里的学唱京剧,大多都是流水板。常贵德模仿杨宝森文昭关里的西皮慢板『一轮明月照窗前』的唱段,还要掺进让赵伟洲数腔的哏,以照顾演出效果。然而真正的京剧远不止这些。如果所有的京剧唱段都是『流水板』的话,那用『国粹』二字形容它就非常之不恰当了,它的艺术性也就到太平歌词吧,边儿上边儿下这么个程度。相声演员真正的京剧水平大多很低,达不到京剧表演的要求,只有个别翘楚的一些唱段能够比肩京剧演员,而且还未必能唱整出。仅举一例:马志明,年轻时曾在戏校学习京剧,工武二花,后改说相声。
近年曾应邀与王珮瑜、邓沐玮等京剧名家合作,出演京剧《乌盆记》中张别古一角色,网上有演出资料,大家可以收看收听,评判下这种娃娃腿的京剧学员在改行多年后重操旧业水平如何。褒贬是买主,喝彩是闲人。既是闲人,便没有些个办法去欣赏甚么唱腔了。成本儿大套的自然听不下去。听着没劲,眼发饧;听着闹心,睡不着,这个观众他处于薛定谔薛老师说的又困又精神的叠加状态他就很难受。这类人听相声舞台上的唱,无非是听个火爆、热闹。既是听个火爆、热闹,评价标准大致成了:混个脸儿熟,耳生的唱段不容易引起共鸣;或者调门儿高,或者速度快,嗓门儿豁亮,卖力气,与大众KTV音乐审美趣味相符。
相声表演中学唱京剧,行话叫柳活,属于说学逗唱中“学”的范畴,一般的相声表演选取的都是极富代表性的唱段或唱腔,例如《四郎探母》中的“叫小番”、《智取威虎山》中的“今日痛饮庆功酒”、《秦香莲》中的“包公断案”,省去了京剧中一些在外行人看来枯燥的念白、身段,直接以嘎调或者高腔争得满堂彩。
同时,相声演员在表演柳活时往往是模仿一些京剧名家的唱法,以求与观众的共鸣,这就要求一定要做到“似”,既学唱什么象什么,不但要体现出原唱的优点,甚至还要体现出原唱的弱点,只有这样观众才能认可。而专业的京剧演员,尤其是尚未成名的小角,在基本功尚未扎实的情况下,恣意模仿名角的唱法,会被观众认为没有自己的风格,名旦梅兰芳大师的唱腔模仿者甚多,但除了一些资深票友,谁还能记得住多少其他梅派的演员呢。
夏花说相声舞台上学的大多是西皮流水。它和相声语言的节奏差不多,观众在相声中听到这些唱腔,不用转换思维。所以觉得易于接受。就像四二拍像人的走路的步点,四三拍适合跳舞一样。有人有这个感受是很正常的。说明你还是有欣赏力的。但是说实在的,除了侯宝林我不觉得别人达到了“比京剧好听”这个境界。你要是说现在的某些年轻演员也“比京剧好听”,那就算你的问题了。
唱出来荒腔走板,你就让他唱一句,他也未必能唱出味道来。侯宝林学的弹词《野猪林》,让人有听听这个曲种的欲望。当然我最终因为语言差异实在听不下去。往大了说,这就跟弹词开篇《蝶恋花•答李淑一》一样,是为了便于传播级仔细选择并适当加工过的唱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