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如我般年龄的大叔影迷来说,1996年上映的《独立日》(当时译名为颇为霸气的《天煞:地球反击战》)无疑具有大片启蒙教育般的里程碑意义。而时过20年后姗姗来迟的《独立日2》则更具有一种怀旧气质,所以我看待它的态度则更加宽容与怜惜。撇开对《独立日2》的主观评价,我更想聊聊这20年间戏里戏外世界究竟发生了什么。
1996年,《独立日》选择在7月4日美国国庆日的前一天上映无疑是具有商业与政治用意的。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在费城正式通过《独立宣言》,从而宣告美利坚合众国脱离英国而独立。这其实与片中美国军民抗击外星侵略者不具有可比性,但美帝傲娇的主旋律味道却丝毫不差。而时至20年后的2016年,《独立日2》选择在6月24日上映则更具有戏剧性,因为这恰恰是英国这个美帝前主人现任宠物狗用公投形式宣告脱离欧盟的日子,这是另一个重要的独立日,其轰动效应使它非常轻易的抢走了《独立日2》全球上映的头条。
1996年,《独立日》的上映使导演罗兰·艾默里奇声名大噪。20年间,他又拍摄了《哥斯拉》、《后天》、《2012》、《白宫陷落》等灾难大片,使其成为当之无愧的地球毁灭者。1996年,艾默里奇的中国情缘并不深厚。20年间,他对帝国主义诸多地标无情摧毁的实际行动已使他成为中国人民心心相印的老朋友。受到2007年中国船舶创出300元这样一个A股历史天价的启发,他在《2012》中把建造大船的任务交给了我们,这是艾默里奇与中国元素的第一次亲密接触。2016年,他在《独立日2》中浓墨重彩的彰显了中国元素。
在1996年的《独立日(Independence Day)》之前,我对罗兰·艾默里奇(Roland Emmerich)导演作品的认识始于1994年的《星际之门(Stargate)》。那时候每看一部美国电影都像是一场朝圣,我们惊叹于那些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会认真琢磨那些以假乱真的特效是如何完成的。而在当时像《星际之门》预告片中那个外星人打开面具露出真面目的镜头就足以令人大惊失色。这就是上个世纪80年代,我们所经历的那些震撼,第一次看到逼真的恐龙、水银一样的机器人、外太空的飞船大战,那些美好的记忆是身处特效铺天盖地、真假难辨的当今的年轻人所体会不到的。
罗兰·艾默里奇导演生于德国斯图加特,在西德接受教育,曾学习雕塑,后来又到幕尼黑电影电视学院学习制片和导演,他的毕业作品《The Noahs Ark Principle》曾在1983年获选为柏林电影节的开幕片。而他的电影处女作是1985年的《魔偶奇谭(Joey)》,一部儿童恐怖片,当时的特效还做得很假。艾默里奇导演钟情于科幻片,1990年的《霹雳雄鹰(Moon 44)》和1992年的《再造战士(Universal Soldier)》都获得了不错的口碑,这让他得以在《星际之门》中大展拳脚。而在此片之后,他得到了执导灾难大片《独立日》的机会。
很多人也许会察觉到,这两年来关于外星人题材的科幻电影似乎越来越多,除了这一类型影片的回潮,特效技术创新试验场这样的需求外,恐怕最大的因素是人们对于未来毫无安全感的体现。尤其在2012末世论,揭秘工程,灵性理论,星际政治愈加流传广泛言之凿凿的情况下,我们的生活似乎正在跟电影做无缝接轨。
生之不安,人类的通病。外星军团的突袭是不是还要给已经娱乐失效的人们新的摧残呢?《独立日2》很聪明,从立项之时就瞄准了大众心态,用传统外星入侵的题材搭配美式主旋律的外衣,加之距离第一部《独立日》上映已经过去了二十年。出于纪念,这部续集的上映日和二十年前一样也是6月24日,对于不少上年纪的影迷,《独立日2》的意义应该不仅仅是一部老派的科幻影片。不过冲着烂番茄的差强新鲜度能否复制《侏罗纪世界》的成功,剑指北美独立日假期票房记录就要打个大大的问号了?
《独立日:卷土重来》作为90年代经典科幻片的延续,是传统意义上老派大格局灾难科幻模式,而作为外星人入侵地球的剧情如今已经非常烂俗,而且影片中无论是外星人的形象、飞船造型、入侵方式等等都了无新意,没有任何充满想象力的场景画面能够让观众感到兴奋激动。加之史皇缺席,但艾默里奇在特效方面非常有一套,又有情怀加成,却还是未能烧出一部原汁原味的“地球反击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