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之前了解了影片有众多煽情点,自己看片也不少,有了很强抗体,但还是数度泪流满面。我的前排坐着一位年过八旬,走路都需要两位孙女搀扶的老人,和这样的耄耋老人一同观影是种奇特的体验,相信整部电影老人会比我留下更多的泪水,看着他的手帕被浑浊的泪水渐渐打湿,我不得不对那些嚷嚷着“冯小刚赚的是大家廉价的泪水”的年轻的同学们说几句,你们也许没有经历过1976年唐山大地震,同样没有经历过毛主席去世,没有经历过社会的剧变,家庭的动荡,甚至没有遇到过人生道路上的一点挫折,你们看着好莱坞的大片,日韩的时尚剧长大,不屑于政治,不屑于历史,不屑于上一代或上两代人的种种观点、看法,或许你们的观点在未来的某一天会被证明是对的,但此时此刻,面对这样一个几乎经历了人世间所有悲欢离合、世事沧桑的老人的泪水,你们没有资格说那泪水是廉价的。我们中国人形容老人流泪用“老泪纵横”,老人一辈子笑够了、哭够了,脸上留下了一道道深深的平行的皱纹,所以泪水不单会垂直下落,还是会横着流的,从竖着流到横着流,不单单是方向的变化,更包含着老人对人生的多少领悟啊。年前的朋友们,不要再蔑视父辈祖辈们的泪水,带着他们一同到电影院里,和他们一同流泪吧,真的,那泪水不廉价。
关于那五分钟的特效,确实引起了众多专业的和非专业的电影人士极大的热情讨论。某些人认为,不错,挺震撼,国产电影能做成这样已经不错了。还有些人认为,这是一部“伪大片”,把人们忽悠近电影院只看了五分钟“大片”,而且众多人把它和好莱坞的《2012》、《阿凡达》等片做对比,批驳的体无完肤,“拙劣”、“山寨”、“虚假”等等难听的词汇不绝于耳。我的观点是这样的,拿中国的特效水平和好莱坞电影中最大制作的特效水平相比较就像你批驳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为什么没有奥运会百米决赛选手跑的快一样愚蠢,中国拍这种大制作是几几年开始的,好莱坞是几几年开始的?大多数人不会考虑这个问题,人们总是喜欢拿自己的短处比较别人的长处,之后自寻烦恼。我向不了解情况的同志们简单讲讲这其中的缘由,好莱坞的大制作编剧是有严格的标准的,第几分钟主角出场,第几分钟第一个高潮,第几分钟故事出现转折,第几分钟故事回归主线,多会儿大结局都是有明确的界定的。就拿众多网友提到的《2012》来说,编剧的时候就明确标明了,每隔十分钟或是更短的时间出现一次小高潮(或称之为情节点),不能让观众情绪舒缓10分钟以上,引领着观众始终保持着一种兴奋与紧张的状态跟着主人公与故事主线走,之后充满阳光的大结局,特效不断,“大片”从头到尾。但世界上只有好莱坞这么做,好莱坞也只有那每年20多部少数的顶级制作这么做。我对好莱坞是没有偏见的,每年也看很多,分析很多好莱坞的电影,但我更多的关注到那20多部以外的片子,而恰恰相反的是,中国的大多数电影观众,只看到或只有机会看到那20部之中的作品,所以一概认为好莱坞的电影都那样,美国的电影都那样,外国的电影都那样,所以,他们如朝圣者般敬仰着那样几部大片,对其他国家(包括中国)所有的电影都不屑一顾,甚至还在萌芽中就被判了死刑。其实,当你亲自看过法国的电影,英国的电影,德国的电影,瑞典的电影,丹麦的电影,印度的电影,伊朗的电影,泰国的电影,日本的电影,韩国的电影,台湾的电影,巴西的电影,智利的电影......后,你会发现,全世界只有一个好莱坞,也就应该只有一个,全世界的电影从业者都在努力发展自己民族特色的电影工业,为什么中国就非得以好莱坞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呢?我从来没有说过《2012》、《阿凡达》的坏话,我都看过,也认为很好,但那是好莱坞的东西,由美国人拍就够了,全世界所有的国家都拍那样的电影,我觉得电影这门艺术离灭绝就不远了。中国电影有自己的特色,1913年,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电影故事片《难夫难妻》就是以家庭故事为主线的,可以这么说,中国早期的电影都是以讲好一个故事为宗旨的,而家庭故事首当其冲,其类别有个专有名词,叫家庭伦理情节剧。但随着电视的诞生和电视剧产业的蓬勃发展,家庭伦理情节剧渐渐退出了电影的大银幕,而更多的出现在了电视荧屏上,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多到我不知举哪个例子好,张嘉译,孙红雷,陈小艺主演的《半路夫妻》就是我看过的比较出色的一部(因为确实现在很少看电视剧了,所以想起来的都是几年前的片子)。外国大量制作精良的电影涌入(各个渠道)使中国电影观众对电影视觉、听觉的震撼程度有了更高的要求,观众的这种需求使曾经颇受人们尊敬的电影导演拍出来一些让他们一辈子都后悔拍过的电影(是谁我就不用明说了)。不过我认为这种势头在经过浮华的几年后,导演们有所领悟,当下的《唐山大地震》,张艺谋的新片《山楂树之恋》、陈凯歌的新片《赵氏孤儿》都是以讲好故事为宗旨的,我的预感是,中国电影在上天入地,醉生梦死,纸醉金迷,虚无缥缈一番后,还是会回到它的本真的,就像电影诞生之初一样,先讲好一个故事,之后再加入博各家之长的种种电影技巧与技术。中国这样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国家,人们还是会喜爱看有故事,有内涵的电影的,那些说看《唐山大地震》是花电影的钱来看电视剧的肤浅想法会让时间来证明他的荒谬。特效,它只是一种工具,永远不会是电影的核心!
2010年,冯小刚没拍喜剧,他拍了《唐山大地震》。
就是这样,冯小刚知道他拍喜剧肯定会赚钱,但他想挑战自己,想向人们展现他更多的才能(就像当初尝试拍《夜宴》和《集结号》,当然还有12年的《1942》),想拍出人们愿意看的电影,所以他尝试了这部无论是从题材还是内容上都颇有难度的《唐山大地震》。
想了解更多有关这部电影的资料,所以上mtime看点东西,可能也是我“眼贱”,又看到了一些让我“不得不说”的言论,哎,我就再次冒着被骂做“粪青”的危险说上几句。
在冯小刚《唐山大地震》的影评一栏,不知何方砖家,精蝇,蚊人发话:无论是南京大屠杀、开国大典,还是唐山大地震,有的人都把它们作为自己赚钱的噱头,有的人是赚得盆满钵满,但他们却早已丧失了作为一名导演的资格/冯小刚就算他的片子再卖座,冲他的人品我就不会去看/陆川整出可可西里南京南京这样的不三不四的伪纪录片也只能在小电影节上拿点奖来当自己的遮羞布。难道小刚也要走这条路?...... 我很奇怪,这些人在对电影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好不豪爽的对本片大加讨伐并毫不犹豫的打了个了瓷实的1.0分,估计如果时光网能打0分或是负分的话,那些位兄台的魔爪同样会不假思索的向那个最低分伸去。我就纳闷儿了,追求票房怎么了?1895年电影在巴黎诞生的时候,所放映的第一部影片就是公开出售门票的,如果不争取票房,怎么能有迅速发展的电影工业,或者说电影就不可能成为今天重要的一类工业部门。举个通俗的例子,没有票房,或是说如果导演不去争取票房,电影可能还仅只能由是由少数人观看的黑白默片。难道你不觉得那会是一个悲哀吗?就算不说这些大道理,我还奇怪,为什么迈克尔·贝拿着他的《变形金刚》来中国的时候怎么就没人说他人品有问题,试问:难道好莱坞的导演来赚中国观众的钱就是理所应当,而中国自己的导演赚中国观众的钱就是导演人品有问题?这样的逻辑恐怕那些“砖家”也不会同意吧!再回过头来说,如果追求票房的导演就品格有问题,那斯皮尔伯格就应该去拉去枪毙,詹姆斯·卡梅隆就是枪毙十次也不解恨了(而事实上老詹同样没上映的新片《阿凡达》在时光网的平分是9.0,而且在多达213跳影评中几乎没有一条是负面评价,我还能说什么呢?)。还有人质疑冯小刚不应该拍地震题材赚钱,我又纳闷儿了,为什么当年迈克尔·贝的《珍珠港》美国观众就喜欢看,票房奇高,难道那不是美国人心上的一抹伤痛吗?(我都没举911的例子)实际上我们从《珍珠港》中看到的更多的不是美国人悲痛,而是那个名族的不屈与希望,在没看到《唐山大地震》之前,我们有理由期待本片带给我们那样的感动吧?
写到这里,我就想为冯小刚鸣鸣冤了,冯小刚是有白癜风,是爱得罪媒体,是有一张爱吹牛的大嘴,但这些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位优秀的导演,拍出优秀的电影。如果说冯小刚这样一个至始至终都站在广大人民的角度拍电影,给广大人民拍电影的导演品格有问题,那么全世界最恶毒的人可能都选择了导演这个职业了。所以我抱着谦卑的心在那位“砖家”的影评后留言请教:您跟冯导很熟吗,您怎么知道他品格不好?哈哈,一笑了之。
曾经听北京电影学院一位退休的老教授周传基讲课,他说:我不赞成电影符号学,我批电影符号学,我为什么敢批它呢?因为我了解它,引入中国的第一本电影符号学著作就是我翻译的,我学习了它的全部理论,我觉得没用我才敢批它。这些话在当时对我触动很大,我回想之前我对别的事物无论是赞扬还是批判,我做到了周传基老师那样对它了解了吗,也许有很多没有,也许完全只是凭着自己的主观意愿。所以我在之后不仅是评价电影,还有评价一个人,一本书,一首歌,一幅画,一件事,任何事时都尽量问自己:我对它有了足够的了解了吗?(这时是不是应该想到那句“没看过3遍《红楼梦》就没有评论它的权利”)我想常常问自己这个问题,不仅是对你所评价的人或物负责,更是对自己的负责。相信能看到这一行的读者就算不同意我之前对电影的某些观点,也会在其他方面有所感悟,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