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大体说就分为剧本创作阶段和排练阶段。首先是剧本创作,话剧最重要的就是剧本啦,看你的说法应该是你还没有一个剧本,有的应该是小说或者一个类似于故事的文本。这时候应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所有你想改编的素材变成剧本的形式。不要小看这个过程,这是一个非常磨人消耗时间并且要投入大量精力的过程。你得考虑你的故事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在舞台上的。简单的说,一般影视类专业的表演课程一上来不会让人整太飞的形式,都是从基本功打起,你就要考虑在一个什么样的固定时空内,发生了什么,小说里“这时他特别紧张”“她的拒绝好像刀子一样在他本来就脆弱心灵上划下了一道无法愈合的口子”这样的句子该如何通过人物动作的方式呈现出来,并且呈现的方式一定要符合这个人物本身。有的小说里还有类似于“他望着那里,好像她真的存在”“两个人没说话,谁也没看谁,直到时钟第二次响起”这种句子,你就要考虑如何用舞台的手段(灯光音响调度)去呈现出来。当然你也可以选择性的呈现,这都是导演的自由创作。如果你手上已经有一个成熟的剧本了,还是要看你自己选择,你是原封不动按剧本排,还是要呈现你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加以修改。哪怕就是写好的剧本除了某些控制狂例如塞缪尔·贝克特等在剧本中就写好了细节和调度的,其他的你作为导演还要在脑海中想清楚演员如何走位,场面如何调度这些问题。最终在你咋耳挠腮觉得自己没有天赋学这个但又不得不去做的抓狂的情况下,你完成了剧本。这时候按说导演已经对剧本烂熟于心了,接下来就是排练了。排练首先你得找到合适剧中人物的演员,这也是一个考验导演基本功里的过程,先不说你找来的人是否能胜任人物,单是要求每个人在排练时都有充足的时间就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不过这种问题对于专业的学生和人士来说不是问题,毕竟大家都热爱这个东西。找好演员分工明确后,才开始你说的读剧本阶段。剧本朗读就是把所有演员叫到一起,然后按照分工开始朗读剧本,这时候演员读剧本的状态是放松的,没有经过排练,他们也不太容易一下子就进入角色和其他角色进行你想要的互动,这时候重要的就是需要所有人对剧本有所熟悉。读完剧本后大家就可以进行讨论,有的导演就直接开始排练了,有的则是和演员沟通,看剧本有没有什么太过于智障的问题。找演员的同时,你也得去找好舞台美术,舞台灯光控制,舞台音乐控制,并且在接下来的排练中要和这些人商量好,什么时候需要它们参与,什么时候需要它们做什么。在排练前,最好就要让美术做好你需要的道具和布景,但一般在学校里都找现成的,一些关键性的道具例如一把枪,一件重要的衣服,一个会被人物砸掉的台灯,这些都最好自己去做。
大多数的时候情况是这样的,对着电脑坐了半天,想了半天不知如何下笔,盯着光标一闪一闪,却打不出一个字。我主要负责写的是女主的场次,其实她的戏份很少,而且只和男主有互动,我写过的各种女主版本里,有知心大姐型,夜店熟女风,还有文艺女神经,人物塑造我们都想好了,就是要那种独立的,自然的,特别的女生,可是没有人告诉我一个独立自然特别的女生要怎么和男主对话啊!痛苦的改稿过程就和芝加哥的冬天一样漫长,好在还有中国城的麻辣猪蹄和火锅抚慰人心。很多次,我都会在心里想,大概这件事会像我之前想做的很多事情一样半途而废吧。然而邵导并不是一个轻易说放弃的人。从大半年之前我们一起决定写这个戏开始,期间我们虽然也会经常讨论,但是我真正下笔写的很少,而他默默地写完了大多数场次。每次看到他镜片后面欲言又止夹杂着失望和责备的眼神(当然也有可能是我心虚自己脑补的),我都觉得非常非常汗颜,然后在心里狠狠骂自己几遍,这个时候说放弃也实在太过分了吧!
好羡慕你们是学这种专业的啊。我不是专业人士,但是大学的时候在话剧社混了四年,演员导演幕后都做过吧。我们这种业余社团没有什么原创,一般就是现成的剧照着演,基本没有导演自己的东西。所谓导演,也就是演员的一面镜子吧。不过多多少少还是会有自己的影子吧,我之前导的那个戏,看完下来剧社的朋友都跟我说,女演员演的好像我。再来说过程,已经说了我们这种业余剧社都是扒现成的剧演,所以直接跳过剧本创作阶段。最开始就是选角,有时间排练当然是一个重要原因,更重要的还是演员自身的素质以及和角色本身的契合度,毕竟普通大学里能演戏的还是少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