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港版选演员的时候,无论主角配角,都还是考虑了演员本人形象气质和角色的契合程度的。会让人觉得“嗯,他来演还挺合适”。限于演员人数资源,可能最终人选不是最贴切的,但是相对靠谱,不会让人产生南辕北辙,人选和角色相差十万八千里的感觉。反面例子比如上面说的任贤齐版杨过。刚才提到的给大牌加戏,我记得这版神雕里,把欧阳锋和老顽童的戏份都给了李立群一人;还有加重尹志平戏份,变成了深情款款类型的痴情男二人设。但是这些对剧情主线根本不发挥任何正面作用,完全是拿着剧情去服务演员。作为观众,我并不想看西毒怎样装疯卖傻,大智若愚,尹志平如何情意绵绵,刻骨铭心好么。
我觉得主要有四点:首先,因为那个时候的演员辨识度很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色,都是属于TVB自己公司的演员,TVB在选角的时候对自己的演员非常的熟悉,总是能选中非常适合的角色的演员;第二,那个时候的古装扮相也都是偏向传统和自然的多些,让人看着舒服,不想现在的古装一味的追求推陈出新,反而搞成四不像;第三,剧情非常的符合逻辑,经的起推敲,重视编剧的重要性;第四,就是配乐,善于运动古筝和琵笆等古典乐器配合剧情,能带领观众走入剧中人物心境。
因为从前布景技术着实不怎么地,大家都看演技怎么样,现在场景后期做得多了,演技就相对被掩盖了一些。而只有演技好的才叫经典,场景美上天也只能叫好看。对比一下TVB老版金庸剧和张纪中拍的金庸就可以发现,老版的动作不多,台词密度明显大一些,类似话剧。能把一大段话说好是需要很大功夫的,要不谁听你念白。而以后的电视剧越来越偏重场景动作,看张纪中的天龙八部里面各种落叶飞花,场景炫到爆,但相对的演员表现的部分就少了。
在80~90年代,是大陆影视资源匮乏的年代,那时港台剧风靡全国,其中对金庸武侠改编的影视剧更是占据了很多影视迷的心,从而也发展出无数的武侠迷。
其实在1983年《射雕》前,香港佳艺电视台于1976年推出了白彪版《射雕英雄传》,罗乐林版《神雕侠侣》,1977年推出了文雪儿版《鹿鼎记》;TVB也于1976年、1978年分别推出了同是郑少秋出演的《书剑恩仇录》与《倚天屠龙记》。
1 剧情紧凑,改动原著的比例相对较少。金庸的小说本来就舞台化,很多桥段适合直接搬上屏幕,自己乱改乱加的戏不一定比原著高明。
2 演员,我觉得港版选演员的时候,无论主角配角,都还是考虑了演员本人形象气质和角色的契合程度的。会让人觉得“嗯,他来演还挺合适”。
3 气氛渲染,虽说没有什么华丽的背景,但是重在剧情好,氛围好,同时也有好的bgm做铺垫。
说起这个话题,我感觉那个时候的娱乐圈比较的单纯,演员演戏只是一份工作,他们拼的都是演技,每天想的都是如何将人物更加真实地展现出来。那个时候拍的《倚天屠龙记》,周芷若的柔气,赵敏的英气,小昭的娇气,可谓是桃李芬芳,各擅胜场。而后来翻拍的新《倚天屠龙记》,各种美女都长了一张网红脸,没有了原本角色所特有的气质。80年代的江湖才是最真实的武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