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流行乐是个工业,是一个整体,歌词是整体的一部分,不能拿出来单独看。 整个流行乐随着技术发展和版权问题的种种缺失,形成了排斥的效果。一方面大家可以随意听到任何地方的任何音乐,一方面唱片业整体萎靡甚至消失。 打个比方:天天在家里吃同一个人做的同样几道菜,突然放你出去到一个美食广场里随意品尝,我想人的第一反应不是挨个品评每家的味道、而是挨个吃一遍。现在歌词不如从前,大概是这个意思——好东西一下子扑过来了,张嘴是为了感受而不是说话,来不及呢。 8、90年代,还是太单一了、太缓慢了,有足够的时间空间来等来看,可现在速度太快、根本不给反应的时间。物质是好东西,会把人填满、也让人没有缝隙,迟钝了。 再者,版权也是个大问题,大陆实在是不好。
很难说一个时代比一个相邻的而非那么久远的时代的某一种文体如何,(毕竟盖棺定论是需要时间的)8090年代能做音乐写歌的基本都算是比较精英的,至少有条件学习音乐的比较多,而且那时候普遍有家国情怀,喜欢宏大叙事(比如侯德健,龙的传人。张明敏,我的中国心。)。而且八十年代其实不像很多年轻人想的那样,其实是比现在稍微在思想上放的来的的,当时的前卫青年,比如摇滚歌手。诗人什么的,常常有参加性party,黑灯舞会什么的,尽管有很多人被抓。
现在是后工业化社会,后现代主义大行其道,平面化,解构化,娱乐化大行其道,并且歌词和文学一样,都出现了读者中心论的转向,比如庞麦郎的滑板鞋,可能他没有系统学过音乐,可是经过编曲者的制作,大家很容易被他的歌词感动,但实际上是我们在解读,是被感动的读者的欣赏能力提高了。现在做音乐的人太多,和写文章的人一样。所以鱼龙混杂。出现了很多没内涵的口水歌,但也有一些很深刻的民谣,摇滚等等。因为做音乐的人多了所以出现了更多超低水平的,但是也出现了很多比以前更厉害的。不能一下子断言一个时代比一个时代如何。 只能说,最烂的更烂了,但是好的更好了,而且好的作品更多了,一方面我们很乐观,一方面又得认识到现在的娱乐至死现象,比如美国的很多普通大众非常喜欢娱乐化的浅层化的东西,毕竟不用思考,也许未来我们这里也会那样,这就是后工业化社会的后现代特征。
流行音乐的歌词也是通俗文化产品,和当前所有流行的文艺作品一样,呈现的是商业化、快餐化、非专业化的特征。你看看郭敬明小说的水平,看看于正的电视制作水平,看看小鲜肉的演技。或者比较一下《鬼吹灯》和《盗墓笔记》的文学水平以及他们的商业收益。你就会发现,这个市场中,有话语权的人群就是这样一个特征:低龄化、女性化、消费快餐化。给他们讲专业、讲经典、讲内涵、讲精神、讲寄托,是要被耻笑的。举个例子吧,作为非著名的传统武侠写作者,我曾经在一个所谓的汉文化群体里面混过一段时间,看了那些年轻女孩的汉服及妆容,以及她们热情用心写出来的所谓“古风歌词”,我只能沉默,因为,我说的不算数,她们才有真正的话语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