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一下字幕存在的必要性:为了照顾听力障碍者观摩影视剧,为了能让正常人在低音量、嘈杂环境,乃至静音情况下知道电视里在说什么,字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不显示,但必须存在。所以在必要性这一点上,题主想当然了。其他西方国家我不知道,就我住过多年的美国来说,从几十年前开始,几乎所有电视节目就都有英文字幕了,具体要看节目提供方是否提供。和中国不同的是,美国电视显示的字幕是通过电视信号同步传输的,但与视频和音频信号属于不同的信号(具体技术原理我不懂),所以美国电视机(不论老的是显像管还是新的液晶)都有字幕开关功能,其实就是选择是否在屏幕上显示字幕信号的开关。观众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可以开关字幕。甚至,在美国大部分直播节目时也有近乎同步的字幕服务,据说以前是人手工输入,后来应该是改用高质量的语音识别。题主在欧美有没有字幕这一点上又一次想当然了。题主在一点上是正确的:强制看字幕不人性化。没错,中国的电视字幕都是内嵌在视频信号里的,强制显示字幕是不人性化的体现,观众没有选择权,而没有单独的字幕信号服务是落后的体现。然而,90年代的中国电视还是完全没有字幕概念的,很晚才逐渐开始的强制内嵌字幕,照顾了无数听力障碍者和无数人的特殊需求,这已经算是中国在人性化方面的"巨大进步"了。看出其中与欧美的巨大差距了没?关于电影院字幕的问题,如果是外语片,中国人的平均外语水平是超乎很多人想象得低,所以有中文字幕你应该能理解。而汉语电影也显示字幕就是为了照顾听力障碍者了,可惜牺牲了大部分不需要字幕者的体验。欧美国家电影院确实没有字幕,我认为这就是一个少数服从多数的问题:因为只有一块屏幕,大多数观众不需要字幕干扰,那么少数观众的需求只能被牺牲,这是一个无奈。但至少不会像中国电影院和电视节目那样,强制要求大部分不需要的观众也看字幕。
我觉得更多是习惯问题。早期电影是没字幕的。国产电影自不必说,根本不带字幕。就算是在电视上放的译制片也都有配音而且都是优秀的配音演员。《虎口脱险》、《意大利人在莫斯科的奇遇》早已封神,我印象最深的是前苏联电影《办公室的故事》和正大剧场的《侠胆雄狮》。另外,为《米老鼠和唐老鸭》配音的李杨和董浩(大概是叫这个? )也很出名,李杨之前好像还是个希特勒配音专业户。在我的记忆里,电影字幕的时代是伴随着录像带出现的,在录像带时代,外文片也好,港片也好,都会带字幕,原因也很简单,字幕比起配音来成本小太多了,字幕要翻译就可以,配音这东西就得要个配音班子,还得是专业级别的,这股风潮一直持续到VCD和DVD时代。我的电影启蒙年代基本是从录像带时期起,到VCD时代壮大,DVD时代达到顶峰的,看的带字幕的仔多了,自然就形成了习惯,题目中说大部分时间都是盯着字幕看,我没这感觉,字幕固然一直看,片仔里的细节也没落下。后来开始上电影院看电影,我发现自己已经习惯了看字幕,反而不习惯银幕上的外国人说中文了。我也看过几个配音片,怎么听怎么别扭,说实话现在的配音水平也无法和老一辈配音前辈相比 不过也许是心理作用。另外,泰坦尼克再往前一点儿的引进电影也看过配音版的,当年活儿糙,变成中文配音后音效有明显损失。所以到现在,我都习惯看字幕。
前电视节目编导顺道过来回答这个问题。1998年开始入行做电视节目,那个时候,绝大多数节目还没有中文字幕,但我们的节目已经全部配字幕了,增加的工作量是很大的,基本上我在编辑机上不断暂停,一句一句地播,打字的文员帮忙输入,最终审校合成。现在几乎所有节目,除了现场直播,都会有字幕。1990S-21世纪初的那个阶段,增加字幕的原因是——受到港台及美国日本节目的启发;便于收看节目过程中的理解,例如外语、方言因素;同时有利于加深理解,听和看结合,更容易清晰确切理解节目内容。更正误读现象,有很多时候的口误,可以通过字幕的方式进行强行更正。便于听觉障碍的观众收看节目。便于海内外节目交流,尤其是翻译工作。特别说明一下,大家提到有关残障人士权利保障国家法规的要求那是近两年的事情,电视媒体在这方面远远早于法规和制度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