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郭自己本身很谨慎、很谦虚,然而这个小编已经快『忍受』不了老郭的谦虚,自己勇敢地垫步拧腰噌地一声跳出来了。真纲丝们都在心疼老郭,要么被自己的粉丝起哄闹场,要么被自己的网宣小编吹牛放份儿,他已经找不到实现自己艺术理想抱负的舞台了。只有乖乖地演『于谦的父亲』『大肠刺身』『掏手机……噗~~』,才能被台下坐着的观众所认同。很多歌星亦如此理,玩了一辈子音乐,灌了一辈子唱片,做出来的却不是自己喜欢/认同的东西。如果能有相关方面政策/经费支持的话,《中国相声史》这样的节目还会更多地跟观众见面。既然市场不会来买单,那么应该找谁结账呢?……呵呵。其实并不能把锅都甩给市场,它几百年来就一直是这个德性。所以特想问问渣宣、文化部、文联和曲协,相声这方面你们就一推六二五,彻底撒手放羊了呗?与其这样,不如早日申个非遗,弄到足够的经费和拨款,好让郭德纲在商演走穴之余,用《中国相声史》刷刷自己的情怀,顺路多挣点公款。哪怕多做点演出服装,多报销点相关发票,这也是对演员对观众都有益处的事情。就是这个视频让我相信老郭还有回来的一天,我不喜欢他现在的相声是真的,同时我觉得有很大程度他是被逼的。
李宗盛前一段有个很有名的发言,斥责现在的音乐从业人员把产业做烂了,其中有一句:“你们总是给观众们喂猪食,他们就真的成了猪了!”这话有点偏激,但是话糙理不糙。这个专场里,老郭喂山珍海味的时候,人家是真不吃啊。
于老师辛辛苦苦排练了好几天,做的这个有情怀的专场。不知道里面讲到的东西是否真假。不过看起来真是心酸。一群观众撺掇喊退票。这是德云社编排的最有意义的一次相声剧。那时候九字科的还没几个,基本所有云字鹤字的都有出演。很多人赶场。分为清末 妓院里的相声 莫谈国事 局长家中 抗美援朝 改革开放 讲的是清末开始各种外界因素对相声的冲击。相声艺人步履维艰走到现在,加上台底下的退票,看起来有很多感概。我觉得这更像是一个话剧,一幕一幕的讲了百年相声史,中间也穿插了追窑这样的小垫话。做一个这样的作品,可能是郭德纲先生表达的一种情怀。他搞专场,即使是说一些屎尿屁也会有人去买票。在这里我并不是说大话。可他却偏偏搞了一场中国相声史。如果里面演出内容属实,那是不是郭德纲先生以及德云社对大家了解中国相声史做出的一个贡献?
设身处地想一下,您是一个北京/南京/哈尔滨的广大上班族之一,朝九晚五,拿着不多但也不少的薪水,每天上班累的跟狗一样。现在下班了,不想回家看电视剧打游戏,各种选择里选择听个相声。而且您对相声是一点都不了解。或者说您是个学生,学业压力不小,而且现实中有各种各样的不顺心,您决定去听听相声,平复一下心情。问题来了:您去听相声的时候,是想去学习台上演员的包袱怎么翻怎么抖,然后自发学习了解呢;还是就想坐底下看着演员的表演哈哈大笑缓解压力呢?
《中国相声史》用“报告文学”易,用“相声”形式难。关键是脚本。会写“文学”的不懂“相声”,会说“相声”的不懂“文学”。等相声演员出了大学文科生或者从在文科生中培养几个好的相声演员再说不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