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主要的只是一个成长历程较为复杂的女生的爱情经历。即便在回忆与穿越的表象下本片只是一个结局充满理想主义论调的爱情故事,影片作为导演第一部作品的细致与周详还是非常突出的。故事里不存在多余的角色。巧合是故事片最多见的演绎模式,影片在前85分钟里的宿命论很有意思,每一个出场人物都有其逻辑与情感上合适的位置,比如胖子,比如肇事司机,再比如明远的母亲,这些人不仅完善了整个故事的完整性,也在表现岁月变迁中人物特征的多样化上丰富了角色的多样性,
这一点上,可以让不少人找到可能的代入感。从摄影到剪辑的传统克制。全片有多个象征性极强的定格画面,并且在最后有一个梦境的写实场景,而回忆的穿插不仅克服了顺时叙事的单调,同时更多的有一种人物内心独白的作用,这种在国产老电影中被使用泛滥的技术手段出现在这个铜臭满溢的电影市场上,即便你被雷倒,那也是浮躁的观影习惯所致,而不是影片本身有什么可笑的地方。比如被闻嘉介入的星辰与明远之间的恋情在第一次败露后那个关掉的花洒一滴一滴的水坠落草坪的特写,被电话打断的二人重归于好之前那一刹那俯视的镜头里奔向不同方向的镜头,在被流氓追击的时候主人公牵手狂奔之前从对视到牵手的慢镜头切换,都是早年国产电影中的常用的手段,这一点也最能体现影片朴素而真诚的味道。
《80’后》表现伤痛更容易引起共鸣,或者说在影片的目标观众群中能有比较直接的代入感。可惜最终看下来,笔者期待的代入感并不明显。 影片开场就是一个背叛的母亲,一个惨死的父亲,这种令人绝望的未来在孩子的心中可能造成的伤害是不可磨灭的,星辰的优异成绩与孤僻的少年时代有一个反比关系,她的才华并没有在片中直接表现出来,却有数个寄居于舅舅家旁观表弟被灌注亲情的画面,而之后她的命运在遥控汽车穿行客厅的镜头下被表弟接棒,离异,再婚,同一屋檐下有三个不同血亲的孩子。
但看这边厢出场的人物,已经包含了孤儿,单亲,重组家庭,好一个用心良苦的伤痕设定!不可否认这种故事背景的设计轻易就能有较强的感情冲击力,并且在叙事上能获得较强的戏剧冲突,但其实普通家庭描述的缺失就已经使这个故事不具备时代剧的普遍特征。
《80’后》的故事以爱情剧为主体,在一个较大时间跨度的设定下融入了中国大陆九十年代初到现今为止的多处时代特征,比如张国荣,比如SARS,比如香港回归和08奥运,其时代剧的创作初衷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影片有足够可能引发观众共鸣的细节。
其实八十年代生人的群体特征,在我看来是孤独而带有较强逆向思维倾向的,因为他们在父母经历过六七十年代的创伤之后出生,并且童年旁观过发生在八十年代末的信仰危机,在他们的成长中无时无刻不在经历着社会形态的急剧变化。所以独生的大多数缺乏足够的沟通,他们的人际关系也在古老的道德体系被逐步土崩瓦解的年代里越来越脆弱,所有积极的,颓废的,甚至中庸的人生态度里最多被提及的就是人生选择的自我诉求,被安排和被设定的生活已经让他们越来越反感,出现诸多莫名的危机意识也就在情理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