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问题在全球都是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每年针对儿童的安全问题国家都会制定一些相应举措,但仍旧不能够避免儿童走丢等问题的发生。伴随着可穿戴设备的兴起,儿童智能手表也在市场大潮中崛起。近2015年来,儿童走失、被拐的事件已经屡见不鲜,我国打拐风暴也从未间断过,虽然打拐效果显着,但这样的事情在我们身边仍然时有发生,赵薇、黄渤、佟大为、张译、郝蕾等主演的“打拐题材”电影《亲爱的》在影院热播,引发了打拐话题的热议,10月31日,江西上饶市弋阳县发生一起故意杀人案件,致2名幼童死亡、1名幼童重伤,这一让人震惊的消息让儿童安全问题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随着可穿戴市场的兴起,关于儿童的智能穿戴市场也自然成为了各大厂商竞争的对象,淘宝、京东等网站上面的儿童穿戴产品价格从便宜的两三百元到贵的六七百元不等,但产品仍受到消费者的热捧,一家淘宝店里,某品牌的“远情”智能手表20天就卖了800多个。
但是智能手表的作用真的有这么大吗?一个幼小的生命就靠一款智能穿戴产品就能安全吗?有人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给孩子的智能手表设定一个范围,让孩子跑出家长的视野之外,虽然家长很快就收到了预警信息,但显示的孩子定位和最终找到的位置相差了1公里多,但从这一点来说,可穿戴的GPS定位功能就满足不了家长的需求。其次是电池,众所周知,前市面上不管什么样的可穿戴产品,电池的低功耗续航问题一直是智能产品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也没有哪一家公司真正在这方面有所突破。其实,对于孩子来说,佩戴智能安全手表并非上上之策,儿童思维开放,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一旦戴着智能手表进学校上课,很容易分散孩子的学注意力,甚至会造成孩子的攀比心理,相信这也是家长不愿意看到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反而给孩子的造成了另外一种“安全隐患”。
2017年下半年,德国联邦网络局宣布禁止销售儿童智能手表,并称其为监听设备,表示已经对多家在网络上销售儿童手表的公司采取了行动。德国的儿童智能手表主要销售给5岁到12岁之间的少儿。手表配置了SIM卡,可实现移动通信功能,家长可以通过手机软件操控手表。德国联邦网络监管局呼吁家长们把现有的儿童智能手表销毁。2017年10月份,挪威消费者委员会报告称,部分儿童智能手表存在安全隐患,存储和传输数据时都未加密。电话手表核心功能:双向通话功能。不管你在哪里,一个电话就能找到孩子。实时定位、查询到孩子位置。
随着移动技术的发展,许多传统的电子产品也开始增加移动方面的功能,比如过去只能用来看时间的手表,现今也可以通过插卡来实现通话。这种新手表可被称作电话手表,某些已经上市销售,这类产品主要是为消费者在不方便使用智能手机的情况下使用而设计的,比如孩子在玩耍不方便携带手机,而家长又需要联系到孩子的,或者正在骑自行车或手上提满了东西的时候。电话手表是外观类似手表的一种小巧手机,通常戴在手腕上。操作方式一般为触控操作,也有部分按键操作的机型。其特点为简单便携,小巧轻便,解放双手。满足了孩子爱玩的天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