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喜剧之王》于戛纳电影节首映之夜,我与赛尔吉奥·莱昂内一起到后台,他看着我说:“马丁,这是你最成熟的一部电影。”——摘自《斯科塞斯论斯科塞斯》
就像斯科塞斯自己所言,虽然《喜剧之王》十分有趣,但它并不是一部喜剧片。罗伯特·德尼罗饰演的鲁波特·帕金是一个十分热爱喜剧表演的小人物,他一心希望得到喜剧明星杰里·兰福德的赏识,有朝一日可以成为一名喜剧明星,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因为种种因素总是找不到展现才华的机会,以致于到最后他不得不靠采取绑架的方式以获得上台表演的机会。虽然最后因为绑架罪名成立被判了六年徒刑,但却因此而一夜成名了。
斯科塞斯认为,这部电影是罗伯特·德尼罗最好的一次演出。在拍这部电影之前,德尼罗刚因为《愤怒的公牛》里的出色演技荣获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本片可以算是他职业生涯里的一次演技突破,充分挖掘出自身的喜剧特质,特别是最后在电视里播放的那几分钟精彩的喜剧独白。
斯科塞斯后来承认,鲁波特·帕金和杰里·兰福德身上都多少含有自己的影子,一个是雄心勃勃的圈外人,拼全力想要达到他的目标;另一个是位成功的名人,寂寞而又脆弱(摘自《斯科塞斯论斯科塞斯》)。同时,本片很容易让我联想到周星弛的同名电影,都是努力想获取成功的小人物,都曾遭受到上流社会的鄙夷,并且都靠自己的努力赢回了尊严,这种题材的电影总是鼓舞人心的,很喜欢这部电影里德尼罗说的一句台词,“宁可做一夜的喜剧之王,也不做一世的闷蛋。”。
马丁·斯科塞斯的又一力作,他犀利地剖析了一种渴求成名,并不择手段去达到目的人,这电影很棒,随着剧情的发展,我慢慢地对这电影着迷,但后来这种感觉又趋于平缓。这个角色一方面非常积极,积极地去争取机会,这点非常好。导演也展现了这个人在幻想自己成功,天啊,我有时候我就会那么干,我有时走在大街上,目的地挺远的,还有段距离,我就会幻想自己多么优秀、成功,会不自觉的笑,挺真实的!但这个人也并不是那种只会做白日梦的人,他还会在家里摆设一些道具,以此来训练自己,挺有趣的一个人物,很有血肉,也非常坚持!
跟我有共鸣,有相似的地方。Pupkin先生为了得到一次登台的机会,居然去绑架一个人,以此要挟他人,有点疯狂,从某种意义上这人蛮牛逼的,但我不清楚导演是否赞同这种行为,没太看出来,他最后还特意到喜欢的女人那儿展示给她看,他成功了,他做到了,呵呵。影片结尾,我看出来了,人们居然能接受这么样的一种成功,他们接受这种方式“坚持不懈”以此换来成功,导演也许觉得太荒谬了,但他没办法改变,只能表达出来。其实,我觉得这个人物,有点死皮赖脸,有点无耻,但这种人就是能成功……罗伯特·德尼罗在本片中的表演非常夸张,但是刻意为之,演得好!活灵活现!
一直很喜欢,周星星的《喜剧之王》;人活着,如果没有梦想,那和咸鱼有什么区别。当我们被社会磨练的体无完肤时,我想自己能够顶住压力,不要忘记心里那小小的火苗。看看我们身边的长辈们就是前车之鉴。为生活所迫,早已不记得当初的梦想,满心钻在生活和钱眼里。
生活,其实旨在找到乐趣。因为年轻,我们可以尽力去奔跑,去挖掘我们身边的所有有乐趣的事情,不想等到年老了,跑都跑不动了,唏嘘着,哎,年轻的时候再努把力就好了。
21年来,我是在为家人而活,为朋友而活,为恋人而活。很少有为自己而活,我说的“为自己而活”不是孤立这些人,他们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怎么可能孤立,这句话的意思在于我们做的每一个决定可以冲动,可以后悔,可以孤注一掷,可以顺其自然,可以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你想过怎样的人生便去,一切都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我是一个很没有安全感,做事很犹豫的人,选择困难症重度强迫症焦虑症,这些通通都有。可是从今天开始,我要做一个有计划有安排的人,我要为了自己而活,我可以选择先有钱,再去谈理想。我要赚很多很多钱,因为这才是我实现理想的资本。
谈梦想可能有点太大了。很多人都没有梦想,这是实话, 比起追求梦想很多人更想要变成车奴房奴,谈赚钱之类的。其实有时候,赚钱都变得不是什么重要的目的了。有钱没钱都一样,只是看你怎么把生活过得更加有意义。如果觉得现在的生活让你崩溃,那应该创造许多小小小的梦想,比如每个月拿到了工资想要做什么,每个月存一点点,到过年、圣诞什么节日的时候为自己买上很想要的东西。其实有意义的事情就是梦想了,一点点前进的人生才是值得回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