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无意“崇韩”,也无意对中国电影进行没有意义的谩骂,只是揣测像《小城之春》、《乌鸦与麻雀》以及《城南旧事》般的小制作,中国的大导演看来已经不屑顾及了吧……
所谓"拖沓",其实就是真实的生活本身。看看他们的“主角”:金顺,长今,金三顺,《医道》《茶母》。。。都来自社会底层。人家的“现代”(!)“灰姑娘”可以成为“励志片”的主角,是否说明我们的社会相对缺乏这样的“机会”呢?(据社会调查说: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是相对隔离的。)
我们的古代片都是帝王将相,难道就没有《医道》《茶母》《大长今》。。。我们的街边“走鬼”,和卖“绿汁”之类的金顺好像也差不多,我们也有寡妇改嫁、兄妹易嫁、老人、孩子代际生活中的伦理、道德的丰富生活,我们的日常生活也应该充满让人忍俊不住的幽默,我们的“农民工”更是有着各自诉说不尽的“故事”。。。为什么13亿人的大国,却找不出“现实生活”和“社会层次”的“话题”,而要去“无极”、“天下”(我一时都记不起它的片名,反正不是现实社会!)“黄金甲”。。。搞得人不知道生活在哪个世纪?!。。。
说到对韩国电影的印象,我不由地想到韩国的两样事物:烧酒和泡菜。这两样东西都无不透露着鲜明和强烈的感觉和意味,这点恰就鲜明地体现在韩国的电影中。
看了众多类型的韩国电影,一个深刻的印象是它们是拍给韩国国民的电影,就像泡菜和烧酒一般是能够上得了大众的餐桌的。即便在韩国电影工业崛起初期向好莱坞看齐之时,它的电影仍然是植根于韩国国民中的,比如《生死谍变》这部仿照好莱坞模式制作的电影,在庞大的制作场面之下,其故事的内核却是韩国大众最容易体会也是最能触及韩国国民心灵的“韩国之痛”—朝韩分裂,并讲述了一个令人感伤的“睡在身边”的两个间谍的爱情故事;前年的《太极旗飘扬》依然延续着叙述朝韩分裂这一历史脉络,但却以此为背景叙述了一个令人唏嘘的兄弟之情,由此诞生了一部票房巨作。说到此,不由得不提及如今中国的大片,“一个馒头的血案”还没了结,我们就看到了“平民大腕”冯小刚烹制的《夜宴》,当葛优、章子怡等人穿着我们不知所以的衣裳,说着不知所云的台词时,国人又一次被善于制造笑声的冯导给逗乐了。纵观近几年的中国大片,给我的感觉就像一个和外面的女人勾勾搭搭的男人,却以“外面彩旗飘飘,家里红旗不倒”为制胜法宝保住不放。于是国人对于这种背叛,终于被惹笑了!
对于韩国电影,我认为还有一个印象,用毛主席的话形容十分恰当—“百花齐放”。我个人认为以电影类型的多样性而言,韩国是超过中国,甚至是日本的。并且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它的电影风格的多样和多元,这就像一个会打扮的女人一样,出现在你面前的她,永远是吸引你眼球的。
既有如《八月照相馆》、《美术馆旁边的动物园》般散发出丁香花般清香的电影,又有如微微海风拂面般的《恋风恋歌》式的散文诗;既有如《假如爱有天意》般的忧郁式的弹唱,又有如《我的野蛮女友》般放肆的喊笑;既有如《醉画仙》般的清高,又有如《老男孩》般的残忍;既有如《春去秋又来》般的哲学式的思考,又有如《我要复仇》般的直白……如此多变的风格也赋予了韩国电影多姿多彩的形象,使之就像一个开满鲜花的林园一般“满园春色关不住”,而中国的大片式的电影就像在一片大草地上长起的几枝花骨朵一样来不及的向小草炫耀自己的姿色,内心却盼着“一枝红杏出墙来”。
很会演!他们的造星模式真的很厉害!特别是他们可以突出优点,屏幕前知道怎么表现最好看。拍摄角度出来的画面感完全不一样。还有就是最喜欢的语气和表情,吵架也和在撒娇一样!虽然听不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