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丽君在香港做过三期电视特辑(1977,1978,1982),里面的对话全部是用粤语。对比前后的发音,可以发见她粤语水平在短短五六年间突飞猛进的变化。77、78年的语速普遍较慢,而且会犯一些讲普通话的人学粤语时常见的错误,像阳声字的-m尾(“琴”字、“谂”字),一些复合元音(如“代”,“丽”,“做”)等等。声调方面,调型的波动比较平缓柔和,听上去没有标准粤语的那种高高低低的冲击感。好比北部吴语在进行内部比较时,一般会说苏州话上海话是“吴侬软语”,而宁波话是“贼骨铁硬”。从我个人听感来讲,标准粤语(广州话)比宁波话还要硬一些,不过因为方言的片区不同,没有人会用吴语内部的“软硬”之分来评价粤语而已。如果套用吴语的标准,邓丽君的粤语口音比起标准粤语就是非常非常的“软”。
比如《六月茉莉》“好花难得成双对,身边无娘仔伊都上克亏”,“得”的元音应为[i],她读成[e],“双”字的开口度也不够大。“克”字的韵腹应为复合元音(我手上没有国际音标的记音材料),但她读成[ɛ]。《雨夜花》“误阮前途失光明”一句的“光”字念得也不好。这个字在闽南语里是没有介音的(台罗kong),但她读得像粤语和国语,有u介音。闽南语的复合元音确实是一个难点,也是包括邓丽君在内的非母语者比较容易犯错的地方(当然邓丽君在大多数情况下还是能发得准的)。
邓丽君在台湾活跃的时候台湾还处于戒严状态,台语在当地一直处于被打压的状态,因此留下来的邓丽君在公开场合讲台语的录音并不多。我只听过在1984年台北十亿个掌声演唱会上她讲过几句闽南语,感觉她的闽南语腔调和母语是闽南语的人讲的不太一样,而且她把她出生地的名字“云林”两个字都念错了。“云”台罗拼音是hûn,她把h丢了;林是lîm,她把末尾的m发成了国语的n。我感觉她的闽南语水平其实不及她的粤语吧,毕竟她成名以后呆在台湾的时间并不算特别多。
说起来,她在台湾长大,会讲闽南语也会唱闽南语的歌。闽南语的阳声韵入声韵系统比粤语还要复杂,为什么粤语的m, p, n, t韵尾对她来说还是一个难点呢?首先,她的母语不是闽南语,她在家里讲的是山东的官话方言。其次,在闽南语歌曲中入声韵常常会被舒化,韵尾可发可不发,甚至能直接和舒声字押韵,这和特别注重韵尾的粤语完全不一样。所以唱惯闽南语歌曲的人未必习惯发像粤语这样重的入声韵。
邓丽君的闽南语把“日”、“热”等字(多为中古日母字)的声母多读为l,这个应该是泉州、厦门那边的念法,然而多数台语歌手都把声母读成z(漳州音)。可能是云林那边的台语口音比较靠泉州腔,但我没听过云林的台语并不确定。然而邓丽君也有少数读z的时候,比如《安平追想曲》“只有金十字”的“字”字。
声调调值的准确度方面有了极大的改善,之前提到的韵尾,复合元音等,虽然零零星星还是会有不太准确的地方,但是严格来说已经不能算读错了。当然作为非母语者,她最后还是被谭咏麟考倒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