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把刀是真性情,人物地点故事情节那都是真的,都是亲身体会的,一部电影先不管它的专业拍摄手法和技巧如何,也别管请了多少明星大腕,首先你得保证它是真诚的。别跟郭同学一样,同样是自己的小说自己当导演,随便找俩模特来糊弄观众,拍出来怎一个恶字了得。《那些年》做的很好,里面主人公对于故事矛盾的处理很实在,虽然是说的台湾普通话,可听上去不矫情,也不装成熟,什么年龄段就该说什么话该做什么事,反而觉得很搞笑,需要强调的是九把刀并没有刻意的去玩文字,都是从生活中的人物自然流露出来的语言和动作。作为一部校园爱情电影《那些年》“一反常态”,因为到最后的结局不是大圆满的,沈佳宜没有跟柯景腾在一起,甚至连个悬念都没留,沈佳宜直接结婚了。但是这很显然不是一出悲剧,无论是影片中的柯景腾还是看电影的观众,都是欣然接受了这个结果和祝愿。之所以出现这种结果,原因就是刚才说的真诚。没错,在电影角度上看那些年这么做结尾是“一反常态”的,加引号是因为在生活中这是很常见的,初中高中大学的恋情能够走到洞房的都不如那样的圆满结尾的电影多,而虽然没能走到最后但我们每个人也没要死要活的,生活还是要继续下去,后来才发现这个
人并不是自己的唯一,总会有人在你的世界永驻。 《那些年》我看过小说,写的跟电影一样实在,对话多发情少,而且都是大白话没有四十五度角仰望天空。但是拍成电影之后省去了好多情节,当然这并不妨碍这部电影的成功,本来就是改编。《那些年》主人公一共有七个,五男两女,关系复杂又单纯。说它复杂,是因为五个男的同时喜欢一个沈佳宜,而且战斗方略以及战斗成果各不相同,其中柯景腾关系又最紧密,而沈佳宜闺蜜胡家玮也没有因为这个去疏远沈佳宜。相反,这七个人的关系还特别好,导演在叙事的时候就把握住了友情和爱情的关键,没有让这两种感情成为水火不容的敌人。这跟故事人物背景有关,九把刀也正是抓住了学生时期简单单纯的一面,看上去合情合理。影片中对物质金钱的描写为零,纯粹是讲感情的,虽然会经常地出现打一下手枪的荤镜头,但谁又能否认这些性幻想不属于青春的一部分呢?这也是真诚,尺度掌握的恰到好处,通俗不庸俗风流不下流。就这么讲述这群学生纯粹的友情与懵懂的爱情,和他们的世界中的故事。
不管之前有多好,分别是个避不开的问题。柯景腾与沈佳宜开始了一段非正式的异地恋,就像现实生活一样,这种柏拉图式恋爱很难坚持下去,但也有一个蜜月期。起初天天打电话,“不要让别的男生太快追到你”“你可不可以不要下去跳舞”柯景腾的可爱让人忍俊不禁,但这也是对沈佳宜的一种保护,虽然自私的成分要大一些
。他们关系的顶点,是在是圣诞节的时候,开始柯景腾就问这算不算约会,镜头下的两人仿佛已经成为情侣,给人一种错觉。根据观影经验,暴风雨前夕总要有一段特别美好的事情发生,果然。 开头就说了,柯景腾跟沈佳宜本来就不合适。柯景腾遇到了最悲剧的事情:“女孩永远比一个同龄男孩成熟”,在异地的他想要“在女生面前展现自己最强的一面”,想法是好的,做法是坏的——举办格斗大赛。在被揍的不成人形之后,还在对沈佳宜说以后还要办,丝毫没有考虑沈佳宜的担心。沈佳宜一句“幼稚”让柯景腾一战回到解放前,柯景腾也觉得沈佳宜不可理喻,为什么不能支持自己。就像我们不懂巴神的世界那样,他们俩也都不懂对方的世界。就在那个晚上可以说是宣告了他们感情的破裂。其实只要有一方认错就不会出现这种事,按理说是作为男性的柯景腾认错的,即使他并没错,但柯景腾在这方面的确还“幼稚”,他放走了沈佳宜。 关于这件事导演是怎么看的呢?是否持一个中立态度?其实不是,有个情景就是老曹在桥底下跟柯景腾打架,老曹先动的手,那意思就是我们这么些人喜欢沈佳宜,就你小子跟她最好,还不珍惜,欠揍。沈佳宜自己又何尝不想跟柯景腾合好,否则她就不会看窗外那对分手情侣看的入神了,她脑子里想的一定是柯景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