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纲他还说过相声是“高台教化,劝人向善”、“听了相声出去劫道的,没有”呢。再有,能否看出深层次的东西,跟观众的视角有关。09年春晚赵本山的小品《不差钱》播出,事后遭到中国剧协副主席魏明伦的批评,说缺乏教育意义,而且宣传了为成功不择手段的思想。而我看后的感觉恰恰相反。当年我也曾参加过这种考试,这个小品很真实地反映了艺考家长那种焦虑。而小沈阳最终是靠实力上位,不是正好对巴结是一种讽刺么。单说郭德纲的作品,也可以听出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八大改行》我听出了旧社会艺人的辛酸,《善恶图》我听出了善恶到头终有报。你就说最近的《德云一哥》(欢乐喜剧人版)吧,听着挺欢乐。细琢磨不也反映出领导大团体的不易,讽刺了那些表面一团和气、暗地勾心斗角的人么。所以郭德纲说归说,就这个娱乐与思想问题估计他心里是看得清清楚楚的。他这句话准确意思应该是“相声不是光用来教育人民的”,反对的是单纯为教育意义服务。可如果真要是成为经典,肯定得有深层次的思想。电影其实跟相声区别不大。打开电影喜剧分栏,《澳门风云》、《花田喜事》、《失眠男女》又有什么教育意义了?真说教育意义,周星驰的《大话西游》、《功夫》、《西游降魔篇》够可以了吧?可这些也是事后复盘琢磨出的,看电影时可没谁的目的是抱着上学习班的目的去的。思想和娱乐,两条腿走路,有侧重没问题,过分强调某一点而鄙视另一点,都难成经典。再多说一句吧:一粉顶十黑。大家之所以那么反感教育意义,可能大多是让近年的春晚节目给气的。
其实任何艺术形式都会有教化的功能,这是客观存在而不以任何人的主观而转移的。往好处教那叫劝人向善,往坏处教的那叫诲淫诲盗,既不教好又不教坏的那其实什么都不是,就是个失败的作品。所以任何艺术的创作者天生具有教化大众的责任,一味的将教化夸大,枯燥化导致群众不喜闻乐见那是创作者的低能,却并非逃避责任的借口。现在的文艺说什么以观众喜好为市场都是扯淡,以为这就把诲淫诲盗的锅推给了观众,自己心眼脏却推的一干二净的,逃避自己原本就应该有的责任。即使自古,唱个戏拍个电影也要回到忠君爱国孝敬父母之类的,这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那个时代的普世价值。写个金瓶梅肉蒲团还要回到因果报应劝戒淫向善的主旋律呢。即使自古,姑娘媳妇进相声场子还有学徒在门口拦着说“我们讲的那不是人话”,这就是分级制度。自古以来主流文艺界在劝人向善问题上一直有着自发的自我审查制度。
老郭的观点从来不是相声不能有教育意义,而是相声不能非得有教育意义。老郭也不是反对在相声里添加教育内容,而是反对把教育内容强加给观众。其实是说,搞笑和教育相比,搞笑的优先级更高。而不是说搞笑就一定没法有教育意义,有教育意义的相声就一定不能搞笑。同时要清楚老郭在舞台和采访中说这些话是有着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在某些片段中他会有意无意的把上面几个观点区分的不很清楚,而那些被大家记住的,就是像题主举例的这种语录性质的只言片语,很容易给人误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