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尝试读过《三重门》,老气横秋,不好玩,没读下去,看了《长安乱》,翻了《一座城池》,偶尔看你的博客短文。坦率说,我不喜欢你写的东西,小说没入门,短文小聪明而已。至于你的赛车、骂战和当明星,我都不懂,无法评论,至于你的文章,我认为和文学没关系。文学是雕虫小道,是窄门。文学的标准的确很难量化,但是文学的确有一条金线,一部作品达到了就是达到了,没达到就是没达到,对于门外人,若隐若现,对于明眼人,一清二楚,洞若观火。
一个人在家里,喝喝茶看看书,歪躺在沙发或藤椅上,忽然撞见这几句言语,会心一笑,像孩童在海边拾到好看的抑或怪异的贝壳,满心欢欣。但时隔几日,这些贝壳就被搁置在那里,就像从来没有被拾到过一样。对的这就是冯诗之于我的感觉,显得有点怪异,起先因不知拾了起来,看看也就如此,便放下就像从遇到过一样。贝尔说”美是有意味的形式“,意味一词,本身便很有趣。
读起来几乎没有一点传统的学院派风格,不管是古诗词,还是现代新诗。是一种刻意背离。传统的词句,传统的意象,弃之不用。传统的诗化语言弃之不用,几乎就是当代的家常话,但又有一些不同,那就是在家常话中加了传统的「比」,即比喻,即新奇意象的运用。
有一些金句,这要肯定。但大多是无聊的絮语,无须过度引申。有时候强行粗俗来标榜真性情,很别扭,如冯唐译的《飞鸟集》一般,大多数译文是正常却不出众的,少部分是强行粗俗博出众的,少部分是天才突现真的出众的。
冯唐的浮躁在人物刻画上是显而易见的,直到读完《北京三部曲》,我也没搞清楚他初恋 ,前女友,小红有什么不同,多年以后回想起来,就算还能记住一星半点的情节,怕是也分不清楚这些到底是不是一个人。
冯唐有才气,却狡猾。怪味道,甜不甜,咸不咸,冯唐腔。冯唐的诗如浮萍,没根没底的,也非常狡猾,愤世嫉俗,头头是道,却没有下文。非唐非宋,也非近代中国的白话诗。怪异,倔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