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过这部片子的评论,说这部片子之所以大部分场景选择在黑夜昏暗的场景,是要体现那个时代的黑暗无序。。。拜托!!!本来影像音效就写实的一塌糊涂,还来个黑夜,我能看的到谁是谁?我真怀疑剧中人是否也能分清楚谁是敌人,谁是战友。比如杀山东那场戏,一开始进入山东的台球厅,两个人一身日本武士装束摸索进来(这时灯很亮)掀起布帘子,一个217眷村外省帮的配角正从楼上下来,一个武士端着日本刀哗哗划了两下,那个配角连声都没出就挺直在地上了,高手啊!!!然后上楼就如内屋,停电了!!!又停电了!!!然后我就听见稀里哗啦,哎呦哎呦的声音,一个手电筒的直射光划来划去,可以看到肉搏的人群,我看到这直接睡觉去了,又瞌睡了,杀人也不好好杀。。。我躺在床上还在想:这么黑,他们知道他们杀的是谁吗?一只狗?一只猫?
和这个片子有个类比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这个我非常喜欢,我不是说它的剧情,拍摄,角色等等拍的多牛逼,我想说的其实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讲述的是我曾经经历过的或者我们的父辈经历过的少年,这足以让我内牛满面,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没带给我这种感动。也许,如果我是台湾人可能观点会截然相反!
这部片其实故事非常简单,就是讲一个少年如何慢慢变成杀人犯的过程,因为外因(社会动荡,白色恐怖,家庭变故,感情受挫),还因为内因(个性倔强,寡言,内向,无处倾诉苦恼---整个一马加爵台湾版嘛),这个简单的故事居然被马德昌拍了将近4个小时,真的是“码的长”啊!
剧情简单可以用时代背景来烘托提高片子的素质,这点导演做的不错,把台湾外省人和本省人之间的矛盾通过一个小社区,两个小帮派表现出来,还有当年的白色恐怖,反攻大陆的政治宣传,政府部门沿袭自国民政府以来的人浮于事,营私舞弊的恶习,都一一体现,还有就是这个故事是由一个真实事件改编的,当年轰动全台。这些因素造成在台湾的热捧我觉得很正常,毕竟理由充足,能让人感到共鸣。但让我困惑的是,这个片子居然在大陆造成这么多人追捧,我要问你们:你们经历过这些历史吗?或者,看这部片子以前你们听说过台湾的这段历史吗?你们听说过这个案子吗?如果把马加爵拍成电影你们会否比小四儿杀人更感同身受?
我搜到这部片子,刚开始看的时候我还以为搜到的是盗录版,音效奇差无比,影像模糊,我不知道是因为风格原因还是资金原因,这也是看得我屡次睡着的原因之一。
我当时看这片子,也和你感觉差不多。倒不能睡着了,实在是光线太暗,来来往往人又太多,我根本分不出谁是谁。起先看时,也好闷(可能我真得老了,没啥文艺细胞了)。看到第三小时时,我忍不住看了几个音乐MV解闷,提了神才又看的。但到后来我慢慢都理清了,尤其是里面本来耿直、有书生意气的父亲变得多疑懦弱时,我还是有感慨的。
最后看完了,我仔细回味才觉得还是挺好看的。小四杀那个女孩时,我还略停了一下又回了一下,总得来说,这部片子我没有一些人说的那样,一开始就被吸引的感觉。但是看到最后,才慢慢觉得这电影还不错。
但要我再重头回去看,还是算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