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点专业上的冷知识:电影表演跟电视剧不一样,电影演员最好不演。这是很多导演和演员常犯的错误。更别提行外人的认知;分镜头的意义不是简单地把一场戏分成远全中近特,而是要去综合各种情况,跟各工种讨论怎么拍,是对拍法的讨论。这是很多导演都不理解的问题;带关系的镜头是最有电影感的镜头,可以这么说,好的镜头永远在考虑关系,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画内与画外,被摄物与摄影机;摄影机不是透明的,摄影机也是一种独立的存在,意识到这一点,才有对电影叙事的自觉;演员是一种奇怪的物体,极度膨胀又极度脆弱,尤其在他表演时,像小动物裸腹给你看,所以要保护他们;有的演员天生就笨,永远点化不出来。一般他笨是因为他不真诚。对于笨的演员,就把他当成活的人形道具用吧;不同焦段的镜头不仅仅是适合不同景别那么简单,它可以表达的范围永远超出这一点;摄影当导演,容易拍得形式。编剧当导演,故事容易复杂。演员当导演,容易洒狗血。舞台剧出身导演,容易拍得像电视剧。电视剧出身导演,尤其成功电视剧导演,基本拍不出好电影;现在拍片的人,大多数在过量使用灯光。可以减少,减少,再减少;在美术上,质感是比色彩、明度等更重要的问题。所以,花钱少的组,就是拍不出好东西。这跟买车是一个道理;现在log模式下,摄影师、灯光都不能依据log模式下画面做评判标准,要挂lut。就算挂了,也是投机取巧的做法。最扎实的还是靠现场数据的准确测算,是考验基本功扎不扎实。要知道,老胶片时代,没有监视器的摄影师,靠肉眼看,就能把曝光值估出个大概。
早期她就是用电脑摄像头,只有1个机位1个画面,没法实现多机位不同景别及正反打的切换,完全靠演技。我没怎么看过,好像有几条片子需扮演不同角色,换了几个角度录,再编辑一下。总之堪称极低成本佳作。就像现在的网络直播,做过电视的人都会很诧异,这也叫“直播”直播是区别于录播,把新闻事件、演出、活动等实时播出,对着电脑摄像头说话,明明是“网络摄像头对话”么。当然也有一些直播是实时播出活动,如果不用三脚架,还俩小时同一个画面,这样的节目实在看不下去。以前导演老师说过,电视拍摄忌讳“导摆补”,提倡“抓追跟”,就是不要摆拍、补拍,要尽量写实。拍新闻一台机器肯定够了,可是拍专题片,尤其访谈节目,怎么办。只好主持人补拍,就是把主持人提问部分事后重新演一遍。一般嘉宾都是重量级人物,不太可能让他配合你补拍,只好自己对着空凳子再演一遍。
职业编剧的剧本字号必须是小四,行间距必须是1.5倍;拍摄时间超过12天的,剧组里往往都会产生亲情、爱情、友情;场记要自己粘“棒棒糖”就是把水性笔的尾巴用布粘上,方便擦,节省时间;灯光以河南人居多,家族似的扩张传承,所以在组里最好不要和灯打架。另外,每个灯光组里都会有一个叫“三儿”的;一般的摄影师对于摄影机除了开关等简单操作其他是不会用的,“跟机员”反而是对摄影机各种设置最熟的;后期会把前期的所有人都骂一遍;至于一些绝想不到的东西比如:碧丽珠,保鲜膜、苹果箱,暂时就想到这些,出了一切问题都可以往制片组身上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