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又看了几部电影。独挑《证人》来说,还是因为Sam Cooke的Wonderful World。有时,怀旧,是一种沦肌浃髓的力量。就像,早晨,洗澡的时候,突然哼出几句歌词:“记得以往在你的窗口/有一盏温柔的灯火/你告诉我需要你的时候/这盏灯永远为我守候……”
作为哈里森·福特唯一的一个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John Book,看起来相当年轻,尽管,事实是,那会儿,1985年,哈里森已经43周岁。对比2006年《防火墙》中的老迈、臃肿、笨拙,John,瘦削、阳刚、随性,甚至可以说英俊。
故事很平常。
警长John,受理了一桩死者为缉毒警察的命案;而阿米什男孩儿萨缪,是目击证人。(开篇,萨缪在洗手间聪明地躲过凶手,是较常见的桥段,最近的,即是成龙在《宝贝计划》中的演绎。)很震惊地,John发现,案件的幕后凶手,是自己的上司。
受了严重枪伤的John,坚持将瑞秋与萨缪送到了他们乡下的亲属家。瑞秋请John进来喝杯咖啡,他拒绝了。她下了车,但是,他的车子没开出几步,便蹒跚着撞上了鸟巢。这会儿,她才注意到,他受伤了。半昏迷中,他不肯去医院,理由是,怕牵扯到萨缪的安危。
他成为被她照顾的“病人”。昏迷中,他紧抓住她的手;醒来后,他埋着半张脸,偷看坐在角落里睡着的她。在阿米什长老的特效药与阿米什女人的呵护下,他活过来了,并且, 像阿米什男人那样穿衣、做事、哄孩子。
哈里森曾经做过几天木匠,结果,导演就让他发挥了一点特长。给萨缪修鸟巢、做玩具,还和男人们一起建谷仓。某个黄昏,修车的时候,电台刚好放送Sam Cooke的Wonderful World,他拉着她又唱又跳,没有任何明确地表示,一切却已尽在不言中。
平静与安详的生活,没有维持太久,凶手追踪而至。斗智斗勇,John战胜了“邪恶”。 然而,他还是要离开。与萨缪在河边告别,亲了他的额头,说了声再见。与瑞秋在门廊前分手,无言相对,有微笑有无奈。他转身走远,她似乎有点想哭。老人跑出来喊:“小心那些英国人!”John转身,笑,挥挥手,上了车。孤独的蓝色,消失在原野尽头……
《证人》的特别之处在于,将阿米什人与现代都市人进行了对比。据说,阿米什人,是德裔瑞士人移民的后裔,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一群基督新教再洗礼派门诺会信徒(真绕舌),承袭了传统,拥有紧密的宗教组织,拒绝电话、冰箱、汽车等几乎所有现代设施,过着简朴的生活。女主人公瑞秋,便是其中的一员。
影像中,没有农业机械,只有热情的汗水;没有恒温空调,只有清爽的柠檬水;没有城市的喧哗躁动,只有质朴的生命气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耕田而食,凿井而饮,John,爱上了阿米什人的生活,也爱上了阿米什女人。可是,他很清楚——他们,终究生活在不同的世界。所以,面对瑞秋自然的、美丽的、充满爱的气息的身体,他选择了默默地离开;所以,第二天,他说:“如果昨晚我们做了爱,那么我就得留下……或者你要离开。”
老套的美式惊悚片,因了澳洲导演彼得·威尔,竟然上升到两种文化与价值观的冲突与沟通的境界。轻叹!
刚读到一句话——“怀旧是一支镇痛剂,抚慰喜新厌旧的本性带给人类的煎熬。‘旧’,对处于新时代的都市人,是另一层意义上的‘新’”。
嘿嘿。似乎有些道理。比如,我突然意识到,洗澡时哼过的那首歌,最早听到的,不是童安格的诠释,而是杨庆煌的声音。还有,43岁的哈里森·福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