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稿子还在草拟的时候,定的题目是《成年人爱情物语》,甚至连开头都写好了:这是个跟乐器演奏没什么关系的日剧,它披着音乐与梦想的外皮,骨子里陈述的,是成年人之间的关系与纠葛。也就是说,当时认为,这部剧里选择的弦乐器演奏只是一个形式,只是一个能够衬托四个主演的角色气质的最优解,换成别的形式——比如某种运动或者炒菜做饭,感觉可能会有点奇怪,但故事内核并不受影响。然而最终话,几乎用乐器演奏代替了全部的情感表达,台词少到了极致,乐器和音乐再不只是这部剧的形式和外在,而是与整部剧的精髓融合在了一起,变得不可替代。爱情的存在感也降到了最低,实在无法再将其看作是整部剧的主旨。思来想去,还是ED名《成人法则》最为妥帖。整部剧弥漫着一种难以明说的违和感,整部戏除了个别悬疑段落,基本上都是在轻松明快的氛围中进行的,所有人物在面临重大变故和挫折的时候做出的最过激的举动也只是自己默默流泪,咆哮都没听见一声,像一场纪律严明的情绪压制。这种反差透露出荒诞的悲凉感,比直截了当的表达哀怨更加刺骨。和《最高的离婚》一样,这部剧的标签依然是“爱情轻喜剧”。无论如何,我都没法将它当成喜剧看待,哪怕看的时候很多桥段笑得很开心(毕竟身为资深日饭,几乎不可能漏梗),可每个人物背负着的厚重的命运,也清楚地瞧在眼里。它有着难能可贵的克制和分寸感,而这两点恰恰也是成年人进行一切社会行为的基本礼仪——尤其对于大和民族来说。确实成年人是个特殊的群体,仿佛人类成长到某一年纪之后,会衍生出很多套生存标准和生活方式,这些标准统统没有公之于众,而是通过“潜规则”的方式渗透扩散,每个人会选择哪个,完全取决于自身所处的环境。
人近中年,对于「关系」的理解,渐渐摆脱了少年时的模样。对于关系,年轻人总希望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我对你这样是喜欢,对他那样是爱,我们相处这么久,友达以上,恋人未满,至于这个,哦,他只是想睡我。一进一退,一颦一笑,都看得重、算得清。两个人牵起手,说一句:「我们在一起吧」,好像就可以贯穿一生。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我们老了,也颓了。回头再看,「关系」全不是当初设想的模样。《四重奏》这部剧的编剧坂元裕二,24岁那年就写了《东京爱情故事》。那是年轻人的故事,在我们年轻的时候,曾经为这个故事感动得死去活来。现在,编剧和我们一起变老了。这部剧写的是成年人之间的感情,全员单恋的主线贯穿到了剧终。
四重奏是个全员单恋的故事。一直盘旋在我脑海的是别府和九条小姐的故事。从前我一直觉得文学仅仅指文字作品,中学时看《花样年华》,周慕云和苏丽珍买云吞面时流光溢彩的旗袍、静静推进的画面和缓缓流出的《Quizas Quizas Quizas》的音乐让我第一次意识到,原来影视作品,也是可以归类为文学的。而这部《四重奏》,虽然是当下的天朝网红剧、虽然无数公众号和新媒体在讨论它,我依旧觉得,它的价值仍然是被低估的。时间终将证明,《四重奏》不仅是本季、本年份最佳,而且是这个时代里伟大的影视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