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低到高:选秀民谣→媚俗民谣→屌丝民谣→校园民谣→城市民谣→酒吧民谣→抗议民谣→地方民谣→实验民谣。选秀歌手被鄙视的不过以下两种情况:1.没有原创,用流行腔唱火了别人的歌,自己万家闻名,原作者继续默默无闻(并没有),原作者粉丝发起攻击;2.唱火的那首歌,也处在民谣鄙视链的底层,上层爱好者发起攻击。而选秀歌手被捧也不过一点:对大部分人而言,何必细究这好听的背后有多少大众文化的包装、节目组的阴谋、情怀值的损耗,听歌不以装逼为目的不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吗。在互联网,尤其是豆瓣的推波助澜下,文艺青年所钟爱的独立民谣逐渐发展壮大,生产和传播的成本极低,众多小清新音乐人尝到了甜头,“民谣”一词的定义渐渐被大多数人转移。虽然大部分人还是以音乐为中心,但也人有看重互联网造势的巨大潜力,在“走红”的选项上越走越远。宣传自己并非过错,只是舍本逐末之后,难免被坚守“小众”标签的部分人嫌弃。
麻油叶被黑,早期主要集中在三个人身上:马頔、宋冬野、早期一同活动的花粥。因为在哪个互联网民谣的暗黑时代,火起来,要靠写小淫歌。同时,又只是歌词取胜,就几个简单的分解和弦,从技术上看算不算民谣真难说。再者就是圈到了不少脑残粉,有些脑残言论招黑。另外,就是“民谣”定义的争议。麻油叶有自己的优点和优秀作品,但招黑的点太多,很多话题不在音乐本身。不过大概的走势还是朝着小众方向,没有过度追求火,还是以团体的形式发展。
李志鄙视的是什么,有一部分人还是没有搞懂。李志为什么牛逼,因为他对音乐的专业态度高于民谣圈其他歌手。那些人在音乐节上就唱那几首歌,甚至编曲都不换。完全就是靠着重复行为赚钱,可怕的是中国群众对音乐的审美是极低的,所以那些人能赚到钱。在这种情况下,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火了,一直唱一直唱,反正有人听我就有钱赚,还不费劲,更不需要创作什么新歌,万一没以前好怎么办,他们不买账不是白费劲了。于是整个民谣就陷入了一种怪圈。持久如此,民谣必将衰落。因为不断的重复是一个艺术家可耻的行为,也是一种艺术家才能消退的表现。做民谣就应该抱着一个吉他一直弹?连个其他的乐器都没有?歌词一定要矫情怀旧脏话加生殖器?不应该吧,民谣终归是音乐,音乐是艺术,而艺术永无上限,艺术家应该去不断的打破自己的上限,创造出新的作品,就算创造不出也应该把旧作品翻新一下再拿出来。
越通俗的越受鄙视,越小众的越高端,在民谣这个都是装逼高手的圈子里,这是颠簸不破的真理。最受鄙视的是麻油叶的一干人等,细分的话,马頔最低级,宋冬野高点,最高的应该是尧十三。大部分是跪着挣大钱的。北方野孩子高级一点,不好细分,毕竟内部比较和睦,万晓利可能要高级一些,毕竟更小众。这部分算是站着挣小钱的。李志应该和万晓利平级,比较有趣的是,李志可以站着挣大钱,可能因为太能装逼。左小祖咒貌似比李志高一点,毕竟喝多了的时候曾经搞得逼哥束手无策,逼哥也说过最佩服左小。苏阳,张佺,钟立风,老狼什么的,资格太老,不太好往里面掺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