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有着本心性的自私与欺骗,也有着真诚的希望,黑泽明的《罗生门》透过一场惨案,运用多重平行叙事的手法,使电影每个人物都得以完美缔结了主体的核心架构,自私的谎言将真相陷入漩涡,电影对芥川龙之介笔下的那个罗生门充满哲思的呈现于了光影。《罗生门》很短,相比如今动辄两小时的大片来说,88分钟的《罗生门》简直可以称为短片。然而一部不过八十分钟的电影,比起许多所谓大片情节却复杂丰富得多了。
《电影》所关心的主题,是人本性之中所自有的不真诚。片中的每一个人在陈述事情真相时都隐晦地将其扭曲成对自己有利的局面:强盗详细描述了和武士打斗的场景,借以表现自己的勇敢;女人的叙述中,强盗得手后溜之大吉,丈夫却不肯原谅她,甚至蔑视她,到她醒来时丈夫已经用短刀自尽,她的叙述中,突出了自己的无力;
50年的影片、黑白影像,说实在的,起初并没有对黑泽明的这部影片抱太大希望。但是从心理学方面观看影片别有一般滋味。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心理学,所以感觉还很新鲜。
三个当事人的证词各不相同,面对同一件事,因内心的一些普世标准,而对外界的感知发生有益于己身的偏差。所以就出现了强盗的勇猛、武士不能忍受屈辱自杀、女子守节企图得到丈夫原谅晕厥等描述,每个人都尽可能地弥补自己的形象。对外界经历的感知不过是人心理的投影。因软弱、逃避等原因人的思维为自己构想了一个所谓的外部经历,并且潜意识里进行自我催眠使自己对此深信不疑。当然并不排除当事人内心有意的欺骗,或许只有对此毫不相关的局外人才能对整个事件进行相对客观的反映。《罗生门》之所以能获得成功,一方面是导演的杰出才能使然,另一方面也得益于芥川龙之介的原著小说。导演以小说《罗生门》的构思为背景,以《莽丛中》的情节为主体,对原著进行了多处改编,不仅增加人物,改动情节,还以电影手法丰富和深化了原著内涵。
与原作案情的扑朔迷离不同,电影通过樵夫的第二次叙述给出了凶杀案的真相:真正的凶手是强盗多襄丸。然而,几个当事人都自称凶手,颇令人玩味,这件事从深层次上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其实,弄清真相并不重要,导演黑泽明的意图在于引导观众更多地关注人性,关注如何扬弃人性中恶的一面,走向光明的未来。《罗生门》结合了芥川龙之介小说的情节,采用一种多重平行叙述的独特手法,讲述了丛林中的死亡事件,每个人物的独白都是整个事件的碎片,经过人的自私本性的折射,这些独白本身是不可靠的,同样的道理,转述这些独白的叙述者本身也是不可靠的,死亡使人性暴露在夏日的阳光下,人的可悲与渺小,人的伟大与真诚。并通过讲述死亡理解了自己的灵魂,赋予死亡本身更深刻的哲理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