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喜欢、之前也听过的曲目:不由自主地与自己听过的版本进行比较,也会尝试跟着指挥打拍子,看看自己对于强弱拍的感受是不是和指挥一致,对于节奏复杂的音乐是特别好玩的听法,比如说春之祭。而且由于对音乐作品本身已经很熟悉了,所以更能仔细的关注作品本身的层次,比如说声部之间的关系,不同色彩的乐器音色的混合,主题以怎样的方式在什么样的乐器上加以呈示,都是可以单独作为关注点来仔细聆听的。当然,这种听法的缺点是对于任何错音和脱拍都会异常敏感,其实现场表演压力很大,出现错误很难避免,但是难免心情会受到影响;自己喜欢,但是之前没有听过的曲目:很多现当代音乐都属于这种范畴,经常还有一些全国首演或者世界首演的作品,这时候就要调动全部精力来捕捉尽可能多的信息,比如说注意声部、曲式、调性,注意动机的铺垫和主题的展开,注意不同寻常的音色,注意特殊的演奏技法等。可以留意的信息非常多,听起来很有耳不暇接的感觉,也非常好玩;自己不喜欢,也不太关心自己是不是听过的曲目: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但是很多国外的独奏家很喜欢弹一两首中国曲目当做安可,不知道是不是有意的,每次听到这种安可我都觉得兴致一落千丈,总有一种演奏家在刻意迎合观众审美的感觉。尤其是观众昏昏欲睡忍了两个小时好不容易听到一句自己熟悉的旋律就开始吹口哨鼓掌,这是我最最讨厌的时刻,简直难以忍受。
音乐只是我的爱好。但是你在现场细细感受,就会有一种置身与流动的音乐之中,前后左右,都有声浪袭来。甚至有一种感觉是不能呼吸,那就是听到你熟悉的曲目,甚至是能激起回忆和共鸣的曲子的时候。你会看到更多的东西,他们的衣着,举止,表情,以及敬业的态度。对待严肃音乐,必须是和日常不同的状态。今年是值得提的,10月份有幸听到了捷克爱乐的音乐会,深深被震撼,第一首曲目是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国》第二乐章《伏尔塔瓦河》,当两支长笛交错响起时,我的胸口被情绪压得透不过气来。当我钟爱的《自新大陆》响起时,我竟然有流泪的冲动,因为这是世界上演奏德沃夏克作品的权威,而现场,不可复制,这也是它的神圣之处。我也不知道要过多久才能再次听到这纯粹的捷克之声。
听布鲁克纳那次睡着了。贝多芬热情还有些大俗曲不会睡着。指环貌似有段睡着了。睡不着的时候想的是跟着旋律往前走。感觉很像打即时战斗的游戏,只是主角不是鼠标操纵的人,而是自己;走的路线也不是看地图,而是耳朵听到的东西。有时会想分清楚中提琴的声音,需要非常高的集中力,一会儿就累了。走神时想的就多了,会盯着乐手看,会盯着前排的秃脑袋看。每次有竖琴的演奏我都很喜欢看弹竖琴的姑娘的手,还有后排的三角铁和其他打击乐器,会喜欢看他们小心翼翼的演奏,以及敲完定音鼓再抚摸一下鼓面的动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