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给学生讲金融危机的时候备课,特意找来这部片子看了一下。细节有些记不清了,凭印象写一下,可能有些地方记错了。首先,我觉得这不是一部合格的纪录片,即使他拿了最佳纪录片奖。我认为的纪录片应该像教科书那样传递公认的知识 (大家所谓的干货?)虽然片子肯定不能像学术出版物一样深入并且全面。但是也应该尽力的去客观全面的反映事件。 但是本片刻意剪辑的成分太明显了。米什金的那几段非常明显,后面感觉还有话说,但是直接就砍掉了。给大家看到的就是米什金磕磕绊绊不知所云的片段。还有米什金辞职写教科书什么的,除了让米什金出丑以外对整个事件并没有什么影响。导演就是让大家看到你看,所谓的顶级学者的表现是如此丑陋。
我记得我特意去看了下那个IMF说预测出危机的学者,可以明显看到,他的观点就可以被完整的展现出来了,没有被从中间砍掉。这个手法和崔化钠的反转纪录片有一拼。只留下对自己有利的证据,其他的一律删掉。现有观点立场再去找证据,这一手玩的太low。连公正客观的样子都懒得做了。用真实材料可以剪裁一样可以讲出一个谎言。比如我每次阴天下雨打喷嚏时候都录像,先录我打喷嚏,然后镜头转向外面。记录个十几次吧,把录像合一起,然后我就得到结论,我打喷嚏引起了雨。你说我说的假么?我可真的是在打喷嚏并且下雨时候录的像,我可没有ps,没有造假。然而我依然可以得出我想歪曲的结论。庭审还得有正方反方相互陈述呢。虽然片子说伯南克鲍尔森都拒绝采访,不过我也没有看到片子里记录了当时美联储,政府和国会讨论的记录,以及他们自己对这些行为的辩解。所以我觉得这片子最起码缺了一半,必须和too big too fail一起看。too big too fail原著作者是LSE毕业的记者。不说是金融专家,至少是懂行的人。不是只会泄愤,只会告诉别人官商学都是相互勾结在一起的贪婪的傻叉。也许是too big too fail并不是纪录片,在我看来我更容易接受TBTF给我展现的过程,我觉得这个面才是我想要知道事情。
虽然这种问罪形式的采访很不讨喜,也有点咄咄逼人的味道,但是这符合了广大美国人民的心情。看完影片之后感觉很不好,心情很沉重。从每一个被质疑的受访者身上,几乎不能看到一点点愧疚和悔过,每个人都认为与我无关,一丁点道德的压力也没有。这是真正使我害怕的。很多答主认为贪婪并不是罪,这我认同。但是我觉得至少不是那种让人推崇的美德。况且,投行和评级机构并不仅仅是贪婪,是赤裸裸的诈骗。只不过每个人做自己的那一部分,单独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问题。纳粹只是打开毒气罐的阀门,这有什么错呢?这只是一个普通的动作啊,谁知道会有人在里头呢?这种辩词又能糊弄谁呢?如果评级机构真的只是一家之言,不需要负担责任,为何在资产定价中有那么重要的地位呢?你说模型出问题,那模型又是谁构建的呢?民众是如何被忽悠着贷款,又如何被忽悠着买cdo呢,如果这不算诈骗,究竟什么才能算呢?
监守自盗我写过影评。不过对衍生金融产品行业的如何管理,如果平衡过度消费和购买力低下的导致的经济低靡,我根本想不清楚,对于我自己来说,我还是比较警惕衍生金融品行业的投资以及过度消费的,毕竟中国的法制比美国还要不健全,医保教育和养老三座大山目前还远远不够成熟。当然了,如果说考虑目前环境,那么我觉得相对于金融产品内的欺诈,我们这里更尖锐的问题是各类税收来去不透明、互相的监管不到位、非法收益和惩罚不对等导致的诚信缺失,最后滋生了大量腐败或者暗箱操作等问题。我觉得我有闲钱想玩玩钱来钱去,还是去澳门赌一把。我相信澳门赌场老板,大于相信国内的各种操盘。
看完监守自盗,我更倾向于经济学这门知识的人类掌握还非常非常的初级,人们对经济的掌控就和当年的医学就和巫医差不多,慢慢来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