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难得,在这个烂片时代,这是一部有心的电影,你无法站在高处去审视,也无需陷在泥潭里去仰望,它能自发地与观众建立平等交流的情感。它也是很久以来,大陆院线环境下第一部没有明星主演,不追求商业价值最大化,认真诚恳地记录当下横漂这个群体、横店这个地方,同时在其中灌注心血和情感的作品。而对这部电影的评论,也让我认识到全国范围内对横店影视文化、横店人的诸多看法。有些人从电影本身情节出发,认为它“故事和真实被他们提前预设的各种类型片俗套元素带偏”。其所追求的彻头彻尾的所谓真实,真正实现理想化创作,不过是一种畸形的创作观念。电影创作不能不考虑市场,不考虑横漂群体、普通观众看到这部作品时候的接受度。《我是路人甲》已经是导演自己投资风险下,最大化个人风格、理想的创作模式,也是香港导演融入内地最彻底的一次尝试,还是一次独立电影大投资的尝试。
也有人从价值观的角度出发,认为“横漂之所以不成功,不是因为外形不佳,运气不好。根本原因只有一个,没有天赋,无法让人通过肢体感受角色的情绪,无法让人透过双眼触摸角色的灵魂。”,“剧情中存在的励志浮夸,过多的鸡汤是天方夜谭的痴人说梦。”
《我是路人甲》的剧情浮夸吗?不见得,也许电影中是有一些生硬的转折和一些烂俗的老梗,但依然是在能接受的范围内,说着横漂的故事,不仅不浮夸,而且做到了最大程度的真实。
地方报上每礼拜都会有一版中的一大块来采访一个横漂,好多年了,实际上真的都是电影中发生的这些事:刚开始来横店的不适应,有一个个的小团体,家庭关系处理的危机,生活的艰辛和不易,在片场谈恋爱,一点点做到群特和特约。横漂们的情绪可能会时不时突然爆发一下,也做过自己也知道完成不了的明星梦。曾经什么都不懂的人,会成为递红包的老油条。还有好多人,经常性地被打击,有坚持不下去回家的,也有无论如何都待在横店混日子的。他们会拿着一本小本子,密密麻麻记着在哪演尸体,在哪演太监,赚了多少钱,见到了什么大明星。
那些所谓电视剧,很多都是我们看都不看就知道是什么水准的国产雷剧;那些所谓大明星,又有多少是有天赋会演戏,能够让人感受人物而非花瓶。相反,我们能从《我是路人甲》横漂演员的表演中,找到更加生涩同时更加质朴、真实的表现。很多时候,我甚至不敢直视他们发光的渴望的眼神,那种早已不属于当下慌乱荧幕奇观中那份真诚演戏的冲动,心中的不确定和紧张,最平凡的热爱。
”我想横漂群体在拍《我是路人甲》的很多时候心中是这样纠结的,甚至这部电影对他们的意义之高,会让他们在那段期间分不清自我,演戏和生活成为一个混合体。他们并非没有演戏的天赋。
也有些人自视甚高,说《我是路人甲》是在“骗情怀,消费横漂”,有更多人说它是“浓浓的鸡汤”,我不这么认为。《我是路人甲》实际上是握住了现实中恰到好处的情感和荒谬感来作为内核,同时做到了立足人物来发展故事。它让我由衷地感到喜欢,是因为影片存在一股力量,就像卓别林的《城市之光》,能传递给我们这种正面的生命的力量:在角色经历各自生活的剧痛之后,电影回归了正能量,同时不矫情、不恶心。
影片主角万国鹏憨憨地说 “拍戏对于我而言就是超现实。”的时候,他结结巴巴地说“我和你,就像是一只狗和一只蝴蝶,怎么就不能彼此了解?”的时候,他有气无力地说“我的梦想好像灭的差不多了。”的时候,每个观众的心脏真的有被狠狠戳中的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