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礼拜看了《美国往事》,很抒情、大气。感觉很多人误解,其实价值观蛮女性的,叙事和配乐都是巅峰之作。很多段落拆开来看都是传世经典的水准,再加上莫里康的那首《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基本上是配乐一响就开始哭,一响就开始哭,4个小时就哭过来了(……)二十年代的美国,十来岁的纽约少年面条和几个同龄的朋友一起认识了聪明狡黠的麦大,他们开始从事走私活动。
面条的人生是在“I slipped”后改变的,小男孩被射死的时候,面条杀了人而麦大只是旁观着、震惊着。两人的性格不同,面条讲义气,为了情感可以出生入死,相比之下麦大则更为自私。故事也从这里开始显露出端倪。多年以后面条从监狱中出来了,但此时的麦大已经发展出自己的门路,策划着黑社会的阴谋,不知道他是什么时候准备背叛兄弟们的(但这毋庸置疑要策划很久)。他表面上让面条入伙,继续大家黑社会的流氓生活,另一方面又开始在心里慢慢盘算着将这段已经腐败变质的友情的可以利用之处榨光,于是自导自演了抢银行戏码,大伙在那个青春年华里死去了,他背叛了他的兄弟,也背叛了自己的心。这里导演没有阐述清楚具体动机,可以想见这是量变—质变的结果。
面条远走他乡,35年之后,面条发现当年自己的所作所为都在麦大的阴谋操控之下。他借面条和警察之手除去陪自己长大的伙伴,自己则吞没了团队的基金,改头换面,成为商人、政客和名流,并把面条心爱的姑娘狄博拉据为己有。
每个人看完《美国往事》,都会深深的喜欢上了罗伯特·德尼罗,对于兄弟的两肋插刀,对于爱情的忠贞不渝。
虽然兄弟麦克斯,对面条一而再再而三的欺骗,即便麦克斯将兄弟五人用生命换来的钱全部吞走,即便麦克斯将自己的兄弟用阳谋的方法将兄弟弄死,明知是面条的女人却霸占之。
可是我们的主角面条,依然保持当年对兄弟的情谊。他永远相信这个世界是善良的,即使有些人作恶,我们也应该走这条坚持善良的道路。没有善良的支撑人的一辈子就是空洞无物的,陷入对物质、情欲、名声的无限循环追求中!就像仓鼠在密闭的笼子中,一直循环的跳跃,而且是非常高兴的。
在故事结尾时,麦克斯将手枪放在面条的面前。面条回顾往事,作为一个老年人,走过这一辈子,能给自己生命带来真正意义的,只有年轻时的纯真,如果把这纯真用自己的手杀死。那么他的一辈子还有什么意义呢?这是《美国往事》中罗伯特·德尼罗带给我们最大的力量。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不顺心的时候暂且容忍。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就会到来。我们的心永远向前憧憬,尽管生活在阴沉的现在:一切都是暂时的,转瞬即逝,而那逝去的将变为可爱。
其实时间是最客观的旁观者,失去很多后才会幡然醒悟。人心一瞬的麻木最可怕,可惜人不是只活一瞬的一生,所以即使是为了一切都不值得出卖自己的心。终有一天想赎罪了,可是别人却不给你机会。“一场辛苦如果是一场空忙,实在是可惜。”“人生何其妙,如是而已。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事。”据说《美国往事》在粗剪完成后,赛尔乔·莱昂内洗印好的电影片长10个小时。此后又削减到令他自己较为满意的6个小时的版本。后来,在发行之时,本打算剪成4个小时的版本,但他强烈认同两至三小时版本更为合适。
然而当1984年《美国往事》上映的时候,由于片时太长而惨遭横切竖剪为139分钟,导致故事叙述不清,因此电影遭遇了口碑和票房的双重惨败。不过岁月驶去,无论什么,终归是露出了本来的面目。而在这个过程中,失去太多。
《美国往事》是意大利导演赛尔乔·莱昂内的代表作品,倾注了导演对于美国以至电影的全部热情。恩尼奥·莫里康也为本片奉献献了最动听的音乐。而这对搭档的在本片中的完美合作也因为莱昂内的溘然长逝而终止,成为一首精彩的“swan song”。据说音乐在电影完成七年之前就已经创作完毕,但它和影片丝丝入扣,达到完美契合的程度。这种默契可能只能在这两个老搭档身上才会出现吧。
其实我个人认为在莫里康尼为莱昂内的“往事三部曲”中作的配乐中,最好的不是《美国往事》,而是1973年的《革命往事。当然《美国往事》的音乐更有名,旋律也更动听。
面条也好 德尼罗也罢 还是面条深爱的姑娘 其实都不是好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