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前的五分钟》应该就是在这种“爱有点恐怖”的思忖下拍摄出来的吧,从类型题材上看,《深夜前的五分钟》是一条“悬疑+爱情”的路子,跟“纯爱”早已不可同日而语。原作是本多孝好的畅销小说,据说在亚洲卖了好多好多册,堪称超级畅销书,内地曾经引进翻译为《午夜的五分前》,这次行定勋+本多孝好,倒是满符合时下内地影坛“优质IP改编电影”的路子。不过行定勋做了大刀阔斧的改编,一来这片子是一部华语片(这倒让我想起一票韩国导演,他们早就来到内地执导华语片),日方男主演三浦春马特意提前几个月来到中国学习中文,而行定勋在执导时也要跨越语言的障碍;二来整个故事全都被乾坤大挪移到上海,这个大陆城市成为《深夜前的五分钟》的空间背景,行定勋必须以一种外来者的身份不无细腻的审视这个城市,并把本多孝好的故事融入这个城市。
刘诗诗一人分饰二角的双胞胎姐妹显然是核心人物,相较而言,三浦春马和张孝全这两位都是外部视角,他们带着观众一起审视这两位/一位女孩——最后两位双胞胎女孩从上海去了毛里求斯旅游,然后回来后就只剩一个了。那么,回来的到底是哪一个呢?有没有可能两个女孩合而为一呢?或者其实两个女孩都在只是她们不再同时出场?影片实际上留下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尾,行定勋自己也说,这个东西需要观众们自己脑补,觉得是什么就是什么。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体现了好几处行定勋对于中国电影的致敬——三浦春马和刘诗诗拉着手去看露天电影,银幕上放映的就是《阿诗玛》和费穆版《小城之春》这样的经典老片,而片中有一个特意设计过的“戏中戏”环节,刘诗诗扮演的角色在拍电影,拍的就是《神女2014》,就是直白的向阮玲玉版的《神女》致敬。在台词上,行定勋也赤果果的表达了他对中国电影的态度:他借三浦春马之口说,对近些年的中国电影没留下什么印象,现在最喜欢的还是成龙和成龙的《醉拳》——估计行定勋确实对现在的中国电影提不起兴趣来。
三浦春马来了,没想到这么快,恋空的余热似乎还没消散,那时候的春马还只是崭露头角,现在俨然资深范,随意地就入戏了,中文也讲的不差,不是简单的你好,谢谢之类,已经是可以靠中文生活的程度。电影明明是刘诗诗的主戏,却毫不避讳的卖弄春马的姿色,各种角度,各种灯光,颜特写,泳池裸肌,行定勋急着造出个日本都教授。最有印象的,是张孝全说我们可以同时分享你们两个时,春马脸上那意味不明的笑,那是个瞬间消逝的表情,被捕捉到。双胞胎的故事,腹黑的那种。双生衍生出邪恶,有一个,总是多余的。
若蓝,如玫,陷在某种混乱中,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你我的界限不再清晰,也许是换衣服那次,也许是从秋千上掉下来那次。相安无事时便也就罢了,一旦发生掠夺,始终处在阴影里的那个,就会极痛苦,痛苦到恨不得杀了另一个。这样的恨里,总又有些内疚。毛里求斯的海难,他们中的一个永久消失,剩下的那个并没有解脱,死掉的那个的一部分在活着的这个身上复活了,并将永远纠缠下去,如同精神分裂,她是如玫,也是若蓝。要我说,回来的是如玫,电影里给的证据,其实是模棱两可的,你总是能把它推翻的,无论钟表手表的时间,还是游泳。我是从刘诗诗的一个表情里判断的,有点唯心。两次厨房的晨景,若蓝的笑是亲切,放松,而如玫有些陌生,牵强。这种似是而非的结局,无非是感性地表现身份错乱的迷惘。
这是一部很微妙的悬疑爱情电影,它既有纯爱之美又略带腹黑冷意,画面构图巧妙声光影错落有致,不知不觉让人陶醉。对它评10分不代表毫无缺点,而是表达一份感觉至诚的心意,也是对时光网分数偏颇的一丝弥补。有朋友问我这部电影有什么看点?是否适合Ta?此刻,无论用多么华丽、激昂的评语推介都可能是徒劳的,现在回想起来,片头一段情景足以表达:“老板,你看这表值钱不?这是我老爸留给我的,如果值钱就修,不值钱就算了”“……先生,这块表的价值应该取决于你……”“……那,好吧,帮我修一下吧,谢谢了!”
在浮躁的生活中,选择一部安静的文艺片独自欣赏是一种享受。倘若无法摆脱浮躁心态,期望感官刺激甚至票价回报,选择看这部电影一定是个错误。以前曾总结过:看文艺片不仅需要鉴赏力,更需要是耐心,边看边思考与挖掘,正如生活中不缺美,而是缺少发现,电影艺术也如此。它的镜头干净利索,景深镜与长镜搭配娴熟,画面勾勒精致与光线聚焦形成唯美构图,挂钟走钟滴滴答答作响,舒缓背景音乐与剧情相辅,让细腻美感定格在一瞬间又不知不觉露出线索。跟着镜头走,心被牵引着,宁静得如此美艳。
特别喜欢这种悬疑加爱情的风格,男女主角颜值也都在线,期待这部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