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三朝,汉族音乐以戏曲音乐为主。元代戏曲称为“元曲”,有杂剧与散曲之分。元曲音乐,来源于唐宋词曲、大曲、诸宫调中名曲及北方民间流行乐曲。其中,单个乐曲称小令,若干同一宫调七声音阶北曲的单体乐曲依一定的逻辑连成组曲,前有引子,后有尾声,称为套数。南方戏曲独称为“南戏”,戏曲由五声音阶的南曲构成。元代中期以后,杂剧戏曲南移,南北戏曲合流,形成“南北合套”的戏曲套数。?
明代人称南戏为《传奇》。明以后,杂剧形渐衰落,《传奇》音乐独主剧坛,兼收杂剧音乐,改名昆曲。《传奇》音乐有《海盐腔》、《弋阳腔》、《余姚腔》、《昆山腔》等四大声腔。其名声显著在明朝,其形成之始则在宋、元两朝。?
北方有《秦腔》,起于陕西,以枣树梆子为板,因称为《椰子腔》,音乐高亢激越。又有《西秦腔》,起于甘肃,音乐苍凉深沉,后演变为《西皮调》。《西秦腔》与陕西民间音乐结合,分别形成《西路梆子》和《东路梆子》。
清初,有《二簧腔》,起于江西,传到安徽、湖北、广西。又称为《湖广调》,或说因湖北黄冈、黄陂得名“二黄”,《西皮调》与《二簧腔》结合,形成《皮黄腔》,是徽剧与汉剧的戏曲音乐基础。
元、明、清时期,是我国戏剧、曲艺、民间歌舞空前繁荣的时期。
元代统治者不重视文化的发展,他们追求的是声色犬马的享乐,其中就包括对歌舞音乐的喜爱,他们甚至在行军打仗的时候,也以歌伎自随。
元人统一中国以后,在宋、金杂剧院本和诸宫调的影响下,吸收了北方一些地方文艺和民歌的养料,形成了一种新的表演艺术——元杂剧。
元杂剧已经是标准的戏剧了,有情节,有场次,有角色行当的划分,有唱、念、做、打的基本表演程序。它的音乐,实际所用的宫调只有九个,即所谓的“五宫四调”。
词到宋末,很多都已经不可歌了,一方面是文人创作过分雅化,已经丧失了词的通俗性和生活化特色,已经远离了广大民众,成为少数文人雅士案头的玩物。一方面,是旧谱的零落。
就是可歌之词,大多已经传唱数百年之久,早已没有新鲜感了,因此,统治者和文人雅士又把眼光投向民间,到民歌中去寻找新的形式,去汲取新鲜的养料,创造新的艺术形式。于是,一种新的诗歌形式散曲就应运而生了。
1.鼓词类:梨花大鼓、沧州木板大鼓、京韵大鼓、乐亭大鼓、东北大鼓、河南坠子等。
2.弹词类:苏州弹词、开篇、扬州弹词、长沙弹词等。
3.时词小曲:天津时调、上海说唱、湖北小曲、四川清音、湖南丝弦等。
4.道情:江西道情、湖北渔鼓、衡阳渔鼓、四川竹琴等。
5.牌子曲:单弦、南音、广西文场、兰州鼓子、青海平弦等。
6.琴书:北京琴书、徐州琴书、安徽琴书、山东琴书、四川扬琴等。
7.走唱:十不闲、莲花落、二人转、凤阳花鼓、车灯等。
8.杂曲:绍兴莲花落、锦歌、三棒鼓、善书、粤曲、荷叶等。
这些说唱音乐,有的偏重于说,有的偏重于唱;有的由唐、宋以来的鼓子词、唱赚、诸宫调等并吸收戏剧音乐发展而成,有的是在民歌和小调的基础上发展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