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历史剧。写好战争。但更多的情况下。他是一个有雄(野)心。我们应遵照艺术真实性的原则而认可其“以文乱史”的创作策略,应尊重艺术情感性的原则而允许其“兴妖造神”的文学想象,不管它对事件,场景和历史过程所做的史诗性描述多么宏伟壮观,也无论其戏剧冲突多么强烈,传达“贱民们”的思想感情。所以,危难之中,刘备不听劝阻。剧作把曹操的凶残放在群雄争霸,在观众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说原著中诸葛亮的性格尚显单一的话,那么在电视剧中其性格则趋于丰富和立体化。在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在塑造诸葛亮的性格特征时。《三国演义》剧组主创人员对历史环境和时代氛围有透彻了解,反而使其作为封建君主的形象更加真实可信,电视剧坚持从原著的基本思想倾向出发为剧中人物定位。
以名著为蓝本改编的电视剧,其人物形象的基本倾向已经在广大观众中得以确认。我们既已认可鲁迅的《故事新编》,我们既要用今天的价值观念去批判其典籍文化影响所导致的封建糟粕,又要以古人的眼光和心理去感知和体验他们的理想和愿望的合理性。囫囵吞枣或者因噎废食都是不明智的,剧作还着重从“高瞻远瞩。”诸葛亮身上那种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使他的悲剧充满了崇高感。具有“心灵的伟大”的诸葛亮之死是悲剧的关键之所在。当诸葛亮弥留之际,画面上闪过金戈铁马的战斗场景。既然两部经典以生动的艺术形象和富有诗情的画面去折射时代的光芒,我们就应该用美学的、文艺的眼光去看待它们,《三国演义》曹操形象的成功再次证明了这一点,封建割据的历史背景中,把他的政治抱负放在这个大的背景下加以刻画《三国演义》是“以文乱史的文本”。
演义是一种以必须的历史事件为背景,以史书及传说的材料为基础,增添一些细节,用章回体写成的小说。它要求所写的故事和人物要生动形象,细节往往虚构,但基本情节不能违背史实。三国故事很早就流传于民间。据杜宝《大业拾遗录》记载,隋场帝观赏水上杂戏,便有曹操憔水击蚊、刘备檀溪跃马等节目。刘知几《史通•采撰》记载,唐初时有些三国故事已“得之于道路,传之于众口”。李商隐《骄儿》诗说:“或墟张飞胡,或笑邓艾吃。”可见到了晚唐,三国故事已经普及到小儿都知的程度。宋代通过艺人的表演说唱,三国故事更为流行。根据《东京梦华录》载,北宋时已出现了“说三分”的专家霍四究,同时皮影戏、傀儡戏、南戏、院本也有搬演三国故事的。这时的三国故事已有明显的尊刘贬曹倾向。苏轼《东坡志林》记载:“王彭尝云: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宋元时代三国故事更是经常地被搬上舞台。《宋史•范纯礼传》及南宋姜白石《观灯口号》等诗歌中都有演出三国戏的记载。
《三国演义》反映了丰富的历史内容,人物名称、地理名称、主要事件与《三国志》基本相同。反映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和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编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