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爱》——影片分析陈可辛在采访的时候说,请大家不要把这个影片当成是歌舞片,它,是一部爱情片。虽然歌舞片这几个词拿出来讲可能是有些噱头在里面,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个影片中,歌舞的戏份不少,而且也依靠了歌曲刻画了人物,展开了情节。舞台,服装,动作,音乐,灯光照明等设置也都精致而独具匠心,这都是歌舞片应该有的特征。我看过的歌舞片不多,例如《西区故事》《黑暗中的舞者》,他们的歌舞出现看似要比《如果爱》更加独立一些。陈可辛在这个电影里面把每个歌舞的出现都予以合理解释,
予以融合化,而不是独立的突兀化,所以在看《如果爱》的时候,歌舞的存在更多的是与情节合一,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歌舞片似乎性质不是那么明显。1970年之后,电影观众已经渐渐的开始接受以更为自然的表现方式来叙述故事的歌舞片,那种不顾前后情节,像神经病一样突然张嘴就唱的音乐舞蹈处理方式已经消失了。所以发展到现在,如果爱的处理应该是,更加自然。说实话我对歌舞片这个类型了解甚少,我没有赶上上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的歌舞片黄金期,所以对歌舞片了解甚少。所以我不会过多的从类型片的角度分析《如果爱》,而仅仅是单独拆解这个影片。总得来说,如果爱讲的是一个三角恋的故事,这种故事应该是陈可辛比较擅长的。从要表达的方面来说,陈可辛想要通过这个片子表达一个过于现实,有些沉重的,爱情。片中的三个主角,是维系整个影片的关键,所以,我们想要分析电影,必须分析透这片中的三个人。孙纳是一个曾经有过美好回忆的人。
林建东是一个简单的人。他有梦想,但是似乎又很不坚定。让他坚定的人,是孙纳,孙纳的穷孩子打不死精神,灌输到了林建东身上。所以林建东没有退学,电影学不了,那就去学美术,学不了美术,那就去当演员。总之,他也打不死了。片中中用了六个镜头,
不到20秒,就表现了孙纳把自己的小强打不死精神传输给了林建东。29:06秒,一个特写镜头,孙纳穿着鲜艳的红色,同时带着一个红色的毛手套,紧紧的挽着林建东的胳膊,不让他下车。一种类似于挽留,又带着挽救的色彩在里面。他的打不死,更多的体现在爱情上面。10年?爱了10年?我不信,在现实世界,我不信,除非结婚(不过结婚也有不到十年就离婚的,所谓七年之痒)。所以在电影里面,爱情得到了导演理想化的处理,林建东确实是爱了10年,凭着打不死的精神,爱了十年。不过陈可辛拍得可不是极端浪漫主义的爱情故事,所以他也只给了林建东10年。
聂文是一个导演,片中的导演很多,老外制片,冼平、金导演,那是在孙纳穷困的时候,这些导演带给孙纳的,是一次一次的转变,老外导演玩儿了孙纳,孙纳心里会有变化,林建东带着孙纳去跟自己的朋友吃饭,但是自己却被孙纳戴了绿帽子,
跟着自己的朋友跑了去俄罗斯拍戏。片中有一段歌舞诠释了这一次孙纳内心的转变。这个到后面再说。从这些方面来看,我是很不喜欢这些导演的。但是不喜欢不代表这些人不对。导演,演员,这些人做的一切都是自然的,必须的,就用聂文在片末说的一句话,“当时,你需要一个导演,而我需要一个伴儿。我以为拍完这部戏,我们就结束了,但是我们却一部接着一部的拍。现在看来,我们都要多了。”导演从生理以及心理需要上来讲,他需要一个伴儿。演员从物质金钱名誉角度来讲,她需要一个导演。这样的黄金组合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面真是不失为一个黄金组合拍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