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峥的这步操作真的绝了,可以看出头脑十分精明。此次春节档,许多热门影片由于新型肺炎病毒问题而撤档,一齐等待时机上映。徐峥则直接跳出常见的商业模式,用互联网来另谋出路。
大年三十的时候,《囧妈》宣布将于大年初一全网免费播出。此举一出网络哗然,大家纷纷跑到微博下对此举进行赞赏。但随即而来的是院线公司方面的指责,声称《囧妈》的免费播出是对影视行业规则的破坏。若坚持网络播出,以后院线将会对欢喜传媒以及徐峥出品的电影进行一定抵制。
欢喜传媒将《囧妈》以6.3亿价格卖给字节跳动,对于双方来讲都是双赢。首先春节后的票房市场可谓晦暗不明,徐峥直接逃离了这种困境,避免了票房的不确定性。其次根据看过《囧妈》的观众评价,这部电影并不算好,上映后扑街的概率高。而影院观众大多冲着口碑去,票房很容易后力不足。
但网络免费播出就将这一问题解决了。而且徐峥之前与《囧妈》投资方签过对赌协议,《囧妈》票房必须超过24亿元,否则徐峥要独自承担6亿的制作费用。字节跳动给出的6.3亿不仅保底,也有另外收益的空间。同时,这些直播平台由于增长的用户数也能获取庞大的利润,加上网络上的好人缘,这场交易中没有输家。
除了院线。
在抵制声明中,院线方的主要态度是明明是院线电影,突然转为互联网播出模式实在背信弃义。院线在前期宣传中投入的财力以及潜在的损失无法弥补(比如电影开场给你放了那么多次预告,结果你不来,我明明可以宣传其他电影),这也成了欢喜传媒破坏影视市场规则的重要原因。翻译一下就是“你玩儿我啊?溜了一圈啥也不是。”
当然一些专业人士分析,最根本原因在于此举动了院线的根基,很可能电影市场会迎来重大变革。我只能说这种论调在早好几年互联网出来的时候就说过了,当时就说院线生存艰难,而实际上院线也一直就没容易过。债台高筑,上座率低,租金升高,这些问题从来都没有消失。现在只是欢喜传媒的举动可能会号召其他人效仿,进一步加剧院线损失,受到谴责在所难免。只想一边讨好却不容半点质疑,世上哪有这么好的事情。
作为吃瓜群众, “囧”系列我就没在电影院看过,徐峥的影片我基本全是网上看,买个会员。但其他片子还是影院看得过瘾。所以每种类型的电影都有它的市场,只是每个人喜好以及市场占比不同,导致最适合播出的平台不同。
电影行业的规则总结来说只有一个词:“求利”。只要是符合投资人、院线、电影制作人有利可图的电影行业形式都是规则,如下就具体说两个。
高片酬低配置——鲜肉小花纷纷试水电影圈。
电影行业远比电视剧来钱快,而且在娱乐圈心照不宣的认为电影咖大于电视剧咖,哪一个演员在电影上出圈后,片酬和名气都水涨船高。
但是一部时长约两小时的电影制作特耗金钱和时间,而且电影剧本的雕琢必须小而精,不然电影上映观众不买账,这么多投资直接“嗝屁”。
但是当代颜值当道,很多电影投资人为了来钱快并且保证票房正常,请一些当红流量小花鲜肉演员,这些明星背后有着强大的粉丝团体,就算粉丝每个人贡献一张电影片也能很容易让电影盈利。
于是几年前的电影行业抛掉剧本、演技、灯光以及所有电影行业应该骄傲的东西,用高额片酬换来的高流量演员,也照样让电影投资人赚得锅满盆满,可谓是中国电影畸形发展,国内票房升高只是国内影迷独自高潮。
院线利益占比大——院线排片大量暗箱操作。
院线排片的骚操作比比皆是,因为电影制作方和播出方的利益不统一,被缩减排片量的行为屡见不鲜。就如电影《哪吒》在上映之初,还没有受到大众重视的时候,我们这电影院一天排片一场,比同时间上映的其他电影排片明显少。
院线在电影上映这段时间,从电影制作方上获得的利益应该是不少的,这也是这么些年电影院开遍街头巷尾的原因,没利益的话谁会去开电影院呢?
《囧妈》上映就完全打击院线的收益,互联网平台播出新电影,没有电影院“中间商”赚差价。这种模式要是在后期被有些电影导演再效仿,电影院倒闭不知道可不可能?
有人说徐峥免费上映的囧妈,摧毁了规则电,影行业一般是有价格哥时间这些规则,其实这并不算是摧毁规则,因为这是因为病情的发展,免费上映,一些不可抗的因素。
其实当时徐峥想的是大年三十上映尽量和唐人街探案还有急先锋等热门剧错开以获得更好的收视率,但是因为新型病毒,所有电影都下架了,他才会免费播放,也是为了一点好名声。
制作和预算的这个是前提的大头,找资金方也是非常重要的,后续是剧本导演和演员,剧本是灵魂来的,所有的一切都是围绕这一点,再好的演员,如果遇到烂的剧本,那就是没有。最后的发行也就是收回投资赚到钱的阶段,而囧妈的发行动了所有电影人的蛋糕。
我觉得说起规则,对于这个电影行业来说,更多的应该是注意哪些问题才能够避免亏损,因为虽然很多人都觉得电影市场是具有高回报的,高效率的,同时也能够获得很高的利润的,但其实这也往往伴随着很多的风险,很多的错误发生。嗨需要了解电影的剧本、演员的实力、观众们是否喜欢,这样的市场调查后才能控制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