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井俊二的《情书》,我就放在电脑旁边,也记不清看了几遍。这部叙述缓慢的影片,倒底有什么魅力,吸引着我,自己也说不清。或许,她讲叙的那个很东方、含蓄的故事,正好配我这样的东方人的唯美心态:看过后要有回味,有惘然,象看张爱玲写的小说一样。再或许,学生时代滋生出的那种朦朦情愫,哪位男生女生没有过呢?今天在一中学校园门口经过,看到男生女生出出进进,老狼的《同桌的你》,悄然地在心中弥漫开来,很缱绻。
小樽市,一片雪国中的城市,两个藤井树的故乡,那个神秘的“天国”在哪里呢?打开尘封满面的地图册,终于在北海道找到了,就在札幌旁边。我打定主意,这辈子要是有机会去日本,第一站就是那儿了。你问我为什么?不为什么,只是和渡边博子一样,去走走而已。
渡边博子(中山美穗在此片中既饰演博子,又兼演女子时期的藤井树,看第一遍时,我居然没看出来!)在雪屋中的那一席话,也许是我看文艺片至今,觉得最感人的一段。她的表情,文字不好描述,似想哭,又哭不出来;有点想用解嘲的口吻,微笑着把沉湎于心中的块垒说出口,又说不出口,最后变成了一句开头:“我一直想从他那里得到更多一点……”。一个痛苦至极的人,只有在独自一人时,才会大声哭泣。博子也是。当她跪着面向藤井树登山坠亡的雪域,撕声力竭地呼喊时,我觉得太煽情了,因为太多的国内影视片采用,早已厌倦了。看第二遍时,却没有了这种想法。我更担心要是博子哭不出来,她会变成第二个直子(《挪威的森林》女一号)——发疯、自杀。 看着少女时代的藤井树,那纯纯的眼眸,姣好的容颜,回忆着我的学生时代。整个初中三年,我就读的那个学校,一直在调整着学生,以至于临毕业时,一个年级5个班的学生,差不多都同过班。初二时,我分到她那个班,而且偶尔会成同桌。要解释为何是“偶尔”,和我们班的课桌编排有关,整个教室六排单人课桌,两边靠窗各一排,中间是两张两张并拢了排成两大行,每周按顺时针方向轮换。记得她的眼睫毛很长,自然生成的,不是当下艺人的假接的那种;眼神看上去有点和奥黛丽·赫本相类,真正的有味道、会说话似的。有关她的地方,隔了这么多年,真的有些模糊了,偶尔记起的也只是和整理磁盘碎片时的小方块一样,在脑海中一点点连缀起来。比如,她有个特长,划直线不用直尺。那时我就很惊奇,偷偷在家练也没练成,只有佩服了。同桌的男生女生,如果早晨发现谁帮谁带抹了桌椅,总有很三八的那种广而告之。有一次记不清是她还是我帮对方带抹了一次,也成了同学们嘲笑的对象,那种内心复杂的感受,居然能被岩井俊二用电影表现出来!这或许是我如此偏爱此片的原由之一?她坐在南窗,我坐在北窗,偶尔会眼神相碰,又相互躲开。直到我在大学读到顾城的《远和近》,“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我感叹一声,啊!就是这个。……后来,我上高中,她上了中师。现在,我们应该都仍在这座城市,只是没有了联系。生活就是这样,和张爱玲的小说风格一般——平淡而近自然。
女子藤井树从死神边缘走了过来,大病初愈,她重新得到了一生最贵重的礼物——多年前男生藤井树用铅笔为她画的肖像。她的眼睛湿润了,努力迸住,不让眼泪在学妹们面前掉下来,我却早禁不住了。她是不是心里有后悔,后悔自己醒悟得太晚,后悔自己错失了一段最可宝贵的、少女时期的恋情?就象《半生缘》中,历经磨难的曼桢,终于和世钧在小酒馆里重逢,第一句话就是:“世钧,我们回不去了”。(虽说这句经典话语已被三毛在《滚滚红尘》中用‘烂’了,我还是想借用一下)是啊,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早已物是人非。一次错失,命定一生。
其实,这些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们还拥有回忆,回忆那似水年华。我想,岩井俊二用马赛尔·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这部大书,来映衬《情书》这部“小电影”,用意彰显,也许就在这里吧。
敲这一篇费时的文字,私底下还有祈愿。今天是自己的生日,一个到了说不出口的、很重要的年龄的生日。此文送给自己,并且含混着嗓子,借着玛·杜拉《情人》中的开场白,说道:
我已经老了……
《情书》的开场是一片无边的雪原,博子穿了黑色的大衣,在大的白色背景下显得纤弱。渐渐离开这片白色,远处是树,房子和世界。
离开的人已经离开两年了,所以在热闹的仪式上所有怀念也不过是墓前一瞬静静的祈祷罢了。回到他的家,尘封的那些笔,画架和油画,那些东西从前都是熟悉的吧。他的妈妈拿出纪念册来,于是博子偷偷在腕上记下他的地址。
写信,远处的博子和远处的藤井树,两个都活在当下又活在过去的女孩。
博子拿着信,孩子气地说,因为我是寄到天国去的。明明知道不会有他给她回信,却依旧想固执地相信下去。只要,没有谁来打破,一直一直写下去,也是好的吧。 图书馆的书架边,浅的阳光射进来。依在古旧书边静静读信的藤井树又是怎样的心情呢。
两段爱情,博子委屈地要嫉妒一个国中的女孩,是因为她不相信真正的爱情是因了其他的原因;藤井树繁杂地回忆起那些点滴,是因为所有的细节,本就是好好地记得的,从来都不曾忘记。
那个穿制服的,在有阳光倾泻进来的桌子边安静的写字,在微风吹起的白色窗帘边认真的看书,因为同学的起哄和玩笑而故意疏远的,清瘦的,干净的,骄傲而沉默着的男孩子,藤井树一直都记得,就象那张曾经拿错了卷子,一直都好好的放在大箱子里,从来不舍丢弃。
博子寄来相机,让藤井树去照他曾经经过的地方,曾经热闹的操场,窗明几净的教室,阳光温暖而昏黄的图书馆。其实,那也是她曾经走过的地方吧,活泼泼地蹦跳,笑过生气过苦恼过亦活默默关注过,却只是一恍神,就都远去了。
当年的记忆是不需要验证的,即使满满的图书证上的名字,又怎样。当老师说他两年前山难死掉的时候,世界是一黑,猝不及防的虚无,之后风景依旧是风景,离开的太久了,就连眼泪都没有了。
彼时他只是一个男孩子,不懂承担,当他长成为一个优秀的男人,他会遇到其他某一个也许不知姓名的女人,结婚生子,幸福钟老。生活继续,从没什么不好。
也许残酷的不是风雪,而是青春,总是有遗憾和惨烈的痛,然后长大,成为平和而从容的生活的一员。
从没有什么青春,是可以挽回的。
“你好吗?我很好。”遇到之前和之后,生活走要继续。
博子在苍茫的雪山前大声喊出对他的问候,藤井树在有阳光的台子上静静写信,她们的生活都要安静地继续下去。。。
《情书》是由岩井俊二编导的,中山美穗、丰川悦司、柏原崇主演的爱情电影。
电影讲述了一封原本出于哀思而寄往天国的情书,却大出意料收到同名同姓的回信,并且逐渐挖掘出一段深埋多年却始终沉静的纯真单恋,真相大白之后前尘往事与今时爱恋缠绕出了一段痴情凄美的挚爱情深。
日本神户某个飘雪的冬日,渡边博子(中山美穗)在前未婚夫藤井树的三周年祭日上又一次悲痛到不能自已。正因为无法抑制住对已逝恋人的思念,渡边博子在其中学同学录里发现“藤井树” 在小樽市读书时的地址时,依循着寄发了一封本以为是发往天国的情书。
不想不久渡边博子竟然收到署名为“藤井树(中山美穗)”的回信,经过进一步了解,她知晓此藤井树是一个同她年纪相仿的女孩,且还是男友藤井树(柏原崇)少年时代的同班同学。为了多了解一些昔日恋人在中学时代的情况,渡边博子开始与女性藤井树书信往来。而藤井树在不断的回忆中,渐渐发现少年时代与她同名同姓的那个藤井树曾对自己藏了一腔柔情 。
《情书》以清新感人的故事和明快唯美的影象在日本国内引起了
轰动,影响波及到整个东南亚甚至欧美,被众多影评人视为日本新电影运动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
导演以回忆的手法来带领观众逐渐进入男藤井树的内心世界,像片中安排 柏原崇 刻意到酒井美纪家还书的一段,原想表白的他,因为时机的不对,终归欲言又止,当悠悠的配乐响起时,柏原崇不舍地看了看美纪,随后将围巾甩到肩上,一语未发地骑上单车离去,清楚地描绘出树心中的那种暗恋,这时旁白说明了这是两人最后的见面之时,的确令人感触良多.....整篇故事之所以成功吸引人之处,就彷佛呼应了片中那本男藤井树借的书 "似水年华的回忆" ,诉说著大家心中都曾经可能有过的似水年华的回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