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道明是一个难得的兼擅生活化和话剧化两种不同表演风格的演员。他生活化的戏如《一地鸡毛》(1995)中小公务员小林,人浑圆,词儿也浑圆,没有他在《康熙王朝》(2001)、《长征》(2001)中那种棱角骨鲠之味,譬如7集3:40开始,下班回家的小林撞见小保姆(朱媛媛饰)偷偷给自己下鸡蛋面开小灶,他顺手拿起桌上还没吃的或是吃剩的黄瓜塞进嘴里,又像是数落又像是抚慰混杂着无奈憋屈“我无语了”百般滋味对小保姆嘟囔:“小雯儿啊,你总得让孩子先吃了吧!不是说不让你吃!等她吃完你再吃也饿不着你呀!”这段戏的要点是我们脸墩儿浑圆眼镜框浑圆胳臂也浑圆的小林同学连教育小保姆也没忘了嘴里包口食儿生怕落下了不吃白不吃不吃也是保姆吃,然后就听见这一连串台词车轱辘似的在嘴里转似乎也跟人似的“浑圆”起来——这一刻的包子脸小林,配合那贼无语还要耐下心来嘟囔的表情动作,别提多可爱了!——然而本文要说的重点则是陈道明铿锵澎湃的一段经典的“非生活化”台词戏:《康熙王朝》中康熙帝“正大光明殿”怒斥群臣。康熙在乾清宫正大光明殿怒斥群臣腐败一段戏(50集版本的45集5:30开始),完成台本如下:这段戏可谓《康熙王朝》全剧第一华章,从话剧演员具体的表演艺术分析,这大段台词戏总体上有一特点,那就是有平有兀,有收有纵,蓄势待发处如大江平铺,陡然震怒处如怒海澎湃,而神妙莫测令人醉心处尤在其波澜非止一叠,而是如长江三叠浪,浪浪叠更高,一段壮阔汹涌的交响大曲乃由几段有抑有扬的段子曲共同谱成。以下分段细析:第一小段——自责。这小段戏演员的肢体语言是坐在龙座上,语言的总体基调是平顺下抑,是为稍后的雷霆爆发充分蓄势——有抑乃见扬。陈道明用平缓低沉的声调体现康熙自责的沉痛,如发起凌厉总攻前拿好桩站稳下盘沉身前驱的步兵前锋线,如即将掀起澎湃巨浪前黑压压涌来的“低”潮。但总体的平、沉之中又自有细微波澜:康熙平稳说完“当朝大学士,统共有五位,朕不得不罢免四位;六部尚书,朕不得不罢免三位。”然后陡插一句“看看这七个人吧!”振起语势提领全场。
这段视频之所以震撼,一是因为暗合了中国人的明君情结和对贪官污吏不满,中国人讲究皇帝是好皇帝,奸臣乱了江山,恰好康熙作为普遍认可的明君,这么一说,感觉就上来了;二是陈道明先生的台词功力太强了,确实把这一段说的震撼。当然,艺术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现实中康熙肯定不会这么说,高票答案代入公司模式复述一下,很诙谐的指出如果作为领导人,这么说的滑稽之处。实际上,现实中能说出这种话的老板,肯定是没多大前途的小老板,王健林马云们,是不会这么搞的。同样,作为康熙皇帝这么牛的人,肯定也不会说这么没水平的话。当然,有没有皇帝这么干?当然有了。远的不说,就说康熙的重孙子嘉庆帝,这位一生勤勉但实在足够平庸的皇帝,就层这么发泄过不满。附一首嘉庆皇帝的诗:满朝文武着锦袍,闾阎与朕无分毫;一杯美酒千人血,数碗肥羹万姓膏。人泪落时天泪落,笑声高处哭声高;牛羊付与豺狼牧,负尽皇恩为尔曹。看看,这对百官批判的严厉程度,知道的是皇帝写的诗,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戏台上借古讽今鞭笞前朝的戏词呢。嘉庆帝也算是仁厚之君,说他不严格要求自己是假的,说他不体恤百姓也不合实际,但实际上,他既不能阻止官吏腐败,也不能提升国家实力,清朝在嘉庆年间迅速走向衰落。究其原因,与嘉庆帝的个人能力有着不可开脱的关系——毕竟一个这么公开骂全部下属的领导人,其领导能力怎么样就不用说了,这样的领导,注定成为一个孤家寡人。
因为脑子正常的皇上不会这么敞开来骂的。没什么用。排名第一的答案带入的是老板,但实际上脑子正常的老板也不会这么骂的。我是觉得更像是初高中的班主任……每次月考大考完了来这么一段,给班里学生振奋军心用的。所以敞开来骂就显得……很特别……夸张和戏剧化让正常的故事变得好看。如果有一天你看腻了老一辈的武打戏突然有人给你放六脉神剑和降龙十八掌的特效……你也会觉得很带感的……不过陈道明的台词功力体现的确实好。基本上是上一代很多思潮艺术化以后的结晶了。因为暗合了国人怨镊子不怨小偷,怨刀枪不怨强盗,怨贪官不怨皇帝的清官心理。根源在制度上,顶层设计不改变,别说康麻子,就算唐宗宋祖再世也拯救不了。同样,现在大家觉得组织烂了,根源还是在制度上,必须改革顶层设计才是真正行之有效的办法。可实际操作上仍然是对现有制度的小修小补和杀粮抚兵的招数,不肯不愿也不敢对利益集团下死手。所以说,这些转移矛盾的姿势太低,大家都看的明白。但当前堵嘴的手越来越大,就只好借古讽今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