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第一次看《黄飞鸿:狮王争霸》,是在家里看的碟还是电视频道已经记不清了。当时岁数小,懂的少,就是光顾着看李连杰一身俊逸潇洒雄姿英发的好身手,关之琳忽闪忽闪会放电的大眼睛和那一抹柔情,说实话,当时觉得还挺肉麻的:P 前一阵子又重新看了这片子,实在是震撼非常。即便是放在三部曲里来看,也是卓尔不群得很。 之前常听人说,徐克和李连杰的前三部黄飞鸿,最好的是第二部《男儿当自强》,风云际会天下惊,一朝革命起香江。张铁林的孙文,姜大卫的陆先生,二位代表了革命党的朝气和希望。熊欣欣的白莲教魁九宫真人则是最为顽固保守的一拨。而纳兰元述,这个尽显甄子丹古典气质的八旗提督,忧国家之前途,却又不得不瞻前顾后,既要防着洋人和革命党,又要利用近代化的通讯,既要控制白莲教的无法无天,又要利用它排外情绪来抵制近代化的痛苦进程。这实在是个绝妙的隐喻,把清末的政治舞台上的诸方力量栩栩如生地搬到了我们的眼前。 然而,我却不能不承认,在第二部中徐克的镜头尚是符号化的,或者说,是现代化的视野中展现出来的近代史。很有点官方史书的味道。
相比与第一部,西洋人的身份和定位被从一个极端推到了另一个极端,似乎就是无欲无求的大慈善家一样,单纯地支持革命党的行动。白莲教也未免太过无知而无耻,成为了纯粹落后的代名词。最好的诠释或许是对纳兰元述的刻画,再现出一个活生生的清帝国在末日危途中挣扎的两难与困顿。然而,我们的主角黄飞鸿却似是个过客,匆匆而往,急急而归,一切只是为了义气相投,既不知他是否真的理解革命的意义,也不知他是否明白帝国迫在眉睫的衰亡。
这部剧在情感上,黄飞鸿感到了喜欢一个人的滋味,他对十三姨终于能够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也能够在和Tumanovsky的竞争中敢为人先,这是对谦退内敛和不善表露的传统中国士人形象的超越。一个近代的中国男人,或许就是这样站立起来的。其次,在理智上,黄飞鸿受到了来自工业革命的挑战和冲击。从内心价值,当然也包括情绪偏好上,最初的黄飞鸿显然并不愿意接受西方工业先进于传统技艺的现实,比之第二部的中西医术的调和似乎还算是倒退了。但在和Tumanovsky在蒸汽机前的一番争论,在认识到摄影机所记录的画面不仅仅是玩物,在看到洋枪火炮的骇人威力与刀枪棍棒的微不足道之后,黄飞鸿终于觉醒了,敢于直面这一道近代与传统之间的天堑。因为唯有如此,才有希望在明天去跨过这一道坎坷鸿沟。再次,在历史上,黄飞鸿有了参与政治并且亲历亲为地去改变明天的想法和行动。
我把这个解释为公民的参政意识与议论权利的觉醒。 这几组人物之间的互动,构成了一个流动的社会网络。在清末的北京,这样一张大网铺天盖地,几乎网住了所有的众生百态。而就在这样一个立体的生态圈的映衬下,徐克下一步又将有什么惊人之举呢? 我理解到的,是一段最为触动人心的台词。是的,不是别的,就是一段台词: 黄飞鸿:“李大人,所谓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刚才天炮一响,如果没有天灯挡枪的话,胜负归谁,还没人知道。
《男儿当自强》是个隐喻,但也仅仅是个绝妙的隐喻。好像我们在读一部史料辑,而不是一部完整的史书。更多的批判分析,更多的借古喻今,更多的古为今用,这些中国史学传统中最为“资”治与通“鉴”的核心精神,那时候还没有进入徐克的视野。 但是仅仅是一年之后,到了《狮王争霸》的时代,徐克似乎突然间醍醐灌顶,这一次他为我们带来的不单是交错历史瞬间和重构潮流冲突的拼图,也不纯是武打场面和舞狮斗法的化腐朽为神奇,更是一出包含了过去与现在、期待与审慎、批判与反思的活生生的警世预言。
当然,黄飞鸿的真功夫、十三姨的绕指柔、梁发的古灵精怪、鬼脚七的弃暗投明、赵天霸的飞扬跋扈和黄麒英老爷子的开明达观,诚然是一副百态千姿的众生群像。但是,在同前作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人物刻画之外,这次我们还看到不少更新奇的东西: 比如剧中各种人物关系的设置。在医馆里中西医学的碰撞,似乎是借由黄飞鸿的穴位针灸与孙文的内科医学暗示了两个文明的沟通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