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定义什么是青春电影,日本有很多纯爱电影,但不是所有的都是青春电影,我认为一部电影至少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是在拍青春期的电影,才能称得上是青春电影,这就排除了比如《绷带》、《她爱上了我的慌》之类的音乐电影;除了时间是硬性要求,电影传达的情愫也很重要,青春可以是多种情绪的,但绝对不能脱离实际,用成年人的思维和逻辑去拍电影,出来的效果是很糟糕的,比如《小时代》、《同桌的你》之类的。
说完了定义,来说说中日美三国青春电影的不同,一边说我也会一边推荐好看的作品。先说日本,因为青春片可以说是日本电影的一大中流砥柱,所以日本的青春片类型有很多。一、残酷青春虽说岩井俊二拍《关于莉莉周的一切》是受了杨德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和王菲的影响,但说起残酷青春的主题,岩井俊二无疑是代表人物,莉莉周可以说是为后来无数的青春电影树立了标杆,大片绿色的麦田、迷茫的少年、符号化的文字都充满意味,摄影师筱田升功不可没;少年欺凌的主题也充满话题性,几乎每部日剧都会提到,但我认为这样的电影不具备可复制性,因为这是个让人不适的话题,如果只是为了让更多人重视,那整个日本社会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已经够高了,再去拍摄更多这样的电影,恐怕只是为了猎奇和吸引眼球了。这类电影不是我的菜,不多做推荐。
比起日本,中国的青春电影是比较接地气的,换句话说,更容易让一代人引起共鸣,内地来说,很少有专门拍青春片的导演,所以好的青春电影往往都打上了导演的个人印记,或者说,时代印记,而我们这个年代大多数优秀导演,经历的青春或多或少都是压抑的,所以有了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有了娄烨的《颐和园》、有了王小帅的《十七岁的单车》,看过这三部作品的人恐怕都能感受到电影里传达出的绝望的情绪,看多了不禁觉得青春的本色就是忧伤的;相比之下港台要阳光一些,作为和日本关系很近的台湾,很多青春电影都有日本的痕迹,比如《蓝色大门》、《盛夏光年》,这里不多做赘述,但《那些年》的质感明显和普通的青春电影不同,因为每个看电影的人都能和主角感同身受,不管是胡闹还是懵懂的感情,都让人觉得很真实,这是一部很真诚又轻松的电影,也是我很认同的青春电影的拍法,还有不得不提的就是《不能说的秘密》,在青春的外衣之下是一个用心讲述的故事,多年后看还是经典;香港有《早熟》、还有彭浩翔拍的很多作品也能算青春电影,即使不能说有多优秀,但至少是接地气的。
作为热爱拍青春电影的国家,在这个主题下日本导演也进行了很多的挖掘,青春并不是只有茫然和懵懂,还有其他各式各样难以说清的情绪。比如《热血高校》系列这样励志且让人血脉喷张的、《水男孩》这类运动主题的、《花与爱丽丝》这样描述女孩子之间微妙的友情的、《燕尾蝶》这样搭建了一个不存在的世界,单纯讲了一个好故事的、《坏孩子的天空》、《青之炎》这样令人感伤的、《听说桐岛要退部》这样带些哲学意味、描写青春众生相的。把青春和各种其他电影元素捏合在一起,迸发了不少精彩的火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