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忠良的故事是根据我的同名短篇小说改编而成的。如果大家觉得这个故事不好,首先应该质疑的是我的小说本身。不过见仁见智,有些人认为我原本的东西还不错。整个剧本可以算是我们所有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吧,因为和我小说原版有太大的不一样了。这里面有很多是道具场地达不到,有些是人的问题。对于故事方面,孰优孰劣呢?我实在是不好说,这个也没法说。首先,我故事里面陈雪飞遭到了他所有兄弟包括陈羽的背叛,他最后的被捕是被他所有兄弟一通合力擒获的,而且我描述的陈羽是一个深藏不露的高手,在陈雪飞连续击败了他所有兄弟之后,陈羽只用了一招就制住了陈雪飞。其次,陈羽是之前烈士的遗孤,9岁便入宫随侍嘉靖皇帝,所以他对皇帝的忠心是无人能比的,他可以算是皇帝豢养的死士,也就是特工。再次,对于为我自己打造的周学谟这个人物,我文中其实就是刻画其懦弱,胆小,脸谱化,甚至能脑补出一些钓鱼执法,是那种因一时激愤而走上台前的键盘侠。剧中的所有主要人物在历史上都有原型,有的甚至不是一个。比如陈雪飞,他的原型不仅有沈炼、杨继盛,还有一点点陆炳的影子,比如他的进士出身;周学谟这个人呢,光看名字就可以看出是个拼出来的人,周嘉谟,徐学谟,徐学谟就是当时的礼部员外郎。当然,他写的奏折是杨继盛奏折的原文,仅仅最后落款改变了,并且缩短了篇幅。原文中的人物,很多都是把现实生活中的控弦司的人,套上古时的造型。然而他们确是活灵活现的。比如原文中突出了忍冬是个倭刀手;比如突出了一零因好色而被严世藩策反等等……我原文中突出的矛盾其实还有一个,就是周学谟开口闭口所谈的“二王”,他认为倒严的关键在于有裕王景王的支持,其实这是最大的误判,也是嘉靖要杀陈雪飞周学谟的根本原因。我当时的想法其实是很丰富的,我想体现很多的服装,比如道袍、襕衫等等,但是无奈人物众多,工作人员也严重不足,只得作罢。关于主题方面。有很多朋友看出了门道。就是一个王朝的兴替,靠的是什么呢?我是一个学历史出身的,过去的故事有很多,感慨也很多。整个故事就是突出了两个字“算计”。两方算计来算计去,最后一方算计不过而被杀。清流和浊流的朋党斗争贯穿整个中国历史,然而所谓的清流就一定清么?所谓的浊流就一定浊么?本剧没有给严嵩翻案的意思,而是让我们大家对历史产生思考,真正的国家秩序到底是什么样的?大明的嘉万时期,是中国最后的一个盛世,在这样一个虚假的盛世之下,尚有国库入不敷出,南倭北虏之患,朝内朋党斗争,资本兼并土地造成大量流民。大明的亡国,一方面亡于天灾人祸,亡于夷狄亡我之心不死;另一方面恐怕真的是亡在了经济改革上,未能抑制地方的资本兼并,使得两头没钱,恐怕是最大的问题。我们其实多么渴望,如果大明那时候能挺过去,该有多好啊……
我本人没有拍过微电影,也不懂,仅仅从一个对汉服稍微有点了解的人和一个观众的角度看看。就说“汉服微电影”。这个话题,或者东西,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尴尬的东西。比如你说拍什么?拍汉服宣传介绍吗?有人拍过,还不少,但是你到网上搜搜,大部分言之无物,妹子倒是漂亮,但是整个内容好傻好傻,蠢蠢的。然后另一个代表性的方向,就是如这个《忠良》的历史题材的。这个方向其实最尴尬了!就说这个《忠良》,你让一个和汉服无关的人来看,真的好吗?我觉得一个20分钟的东西,它的历史背景太大了!这不是一个20分钟能展现出来的东西,立足点太大了。就如同那位答主说是由短片小说改来的,是的,微电影就像短篇小说,如果看看世界顶级的短篇小说,短短几页纸,就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故事,看的人畅快淋漓。优秀的微电影也是如此,短短十数分钟,让人看到一个完整的、丰满的故事。但实际上,这个《忠良》的情节我感觉很空,纯粹是“标志性的情节”拼凑而成。并且不是顶尖的演员,细节的眼神、动作,我看的出,演员想演出来,但事实上给观众的感觉反而“不自然”。再者,服饰的事,这也是我说“汉服微电影很尴尬”的重要原因。汉服历史剧,和古装历史剧,区别在哪?不过是“大部分古装剧并不注重服饰的考据与制作,华而不实”的现状,致使“汉服历史剧可以算的上服饰精良”。然后呢,假如来一个认真又有钱的导演,认真考据服饰并制作,不用垃圾的窗帘布,拍出一部电影或电视剧,那汉服电影或者剧,还有优势吗?还有区别吗?所以很尴尬。汉服本就是在古代服饰基础上,立足于民族,重新构建的东西。汉服历史剧,和古装历史剧,并没有太大的区别,看看以前一些历史剧,系带、中缝一样不少,比很多汉服商家还靠谱。那么为什么还是有很多人说好?一来,这是学生作品,演员并非顶尖;二来,编剧(似乎是某位答主?)恐怕也不是国内的一流编剧;三者,这是“和汉服相关人士”弄出来的。所以,它的对比对象,往往会是学生制作的微电影,或者汉服圈内的影视作品。那么在这样的对比中,《忠良》自然可以算是不错的作品。你看我的这篇答案,似乎并不是来夸奖的,但我还是对这个《忠良》持很积极的态度,只不过好的地方都被其它答主说了= =|||。最后我要说,《忠良》既是汉服界的一个好榜样——认真的态度,不错的制作;同时也不是一个榜样——我们应当仔细、重新思考选材、剧情安排,如果全国都以这个为模板去拍汉服题材的微电影,前途并不是一片光明的。我也知制作不易,就如我不懂厨艺,虽不能告诉你怎么做菜,但还是能尝出哪里味道不对。希望能有更多的作品,能让和汉服无关的人士也能看的舒服、说它好,那才是真正优秀的作品。
首先要表扬。这是我迄今为止见过最为优秀的汉服微电影,因为他不是在讲关于衣服的事情,也不是为了展示衣服多么多么精致,或者穿着这衣服的人的情感纠纷或者卖萌。汉服在这里只是个道具,是让影片在细节及硬件上更为出彩的闪光点。虽然初衷是为了展示汉服(是吗?可能至少部分是吧),但正是因为做到了不局限于汉服,不局限于穿着汉服饰演没有灵魂和深刻主题的剧,这部片子才超越了以往的汉服微电影。没有足够的历史知识可能会有点难以完全把握到这个电影的走向和想要表达的东西。但是相对地,这使得这片子的厚度有所提升。比如《花千骨》这样的玛丽苏仙侠剧,我们没有任何的仙侠背景知识也能畅快地快进并且不拉下重点,当然你有了神仙体系等背景知识也不影响你畅快地快进。我注意到片头的主创人员,是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的电影剧作专业12级本科生,一方面对此片有了更高的期待,另一方面又会心安理得地想:对人家是专业的,拍的好是应该的。然后便想到了我们学校(某二流本科)也有一个戏文专业,其实,好像是类似的专业呢。为什么我们学校的拍不出呢?南票接触过戏文专业的学生以及作品,多数是……的水平,有潜力有想法的寥寥无几。大概是眼界、能力以及客观条件的局限了。可以看出剧作人员对那段时期的历史做了一定的考据,整体上对人物的设置,把握都到位,在不到20分钟的时间里能把想说的故事说得完整紧凑,想表达的主题也能准确传达到观众那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