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人眼的分辨率和感光能力到底有多高,其实差不多5K就已经差不多到人眼静态分辨率的极限了,动态的话会更低,而且数字电影的放映机和摄影机都面对一个很蛋疼的问题,就是作为Super 35mm格式(24x18mm)的呈像场的面积也就是胶片或者CMOS、CCD的面积(考虑通用性和历史原因)已经被固定了,他甚至比全画幅135相机,类似5Dmark iii的呈像场(36x24mm)还要小,因为相机是把35mm胶片横着用,而电影机是竖着用。(其实在电影史的长河中也产生了很多比这个像场大的电影拍摄格式,但是出于各种原因除了IMAX都没干过S35,所以S35应该算是历史和市场的共同选择),所以大家可以把放映机灯泡前面的那块半透明液晶想象为彩色胶片,摄影机里面的CMOS其实可以想象成一个切割成若干块的筛子,他们大小固定后,想做出更好分辨率就要本身像素点更多,而在这一点上投影的分辨率提升比拍摄端难得多。
大家想想家里的那么大屏幕的彩电分辨率到4K用了那么多年,还要卖那么贵,那么小的一块半透明液晶,可想而知,而胶片人家是化学呈像,人家反应之后就是可以形成那么多有效像素,并不用你去想尽办法研发黑科技,但胶片拷贝的画质是会随着放映次数降低的,这就是数字画质的稳定性会比胶片好。而且人眼对动态画面的分辨能力4K已经到一个临界点了,再高只能说是进入另一种视觉体验了,并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视觉习惯。已经不是落后生产力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了,不过历史还是要讲,电影诞生120面以来,胶片的视觉特性,就是所谓的“胶片感”是有群众基础的,它的亮暗变化的柔和过度,颗粒感,乳剂色团,就算你没在影院看过胶片电影,你想看IMDb排名前十的片子的话大部分都是胶片母版数字修复的。所以从放映端,胶片的视觉特性依旧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的视觉。
从生产端来讲,一切技术革新都要跟着放映终端走,你放映机都是2K我非要多花一倍成本制做4K,不符合逻辑吧。说回胶片,现在的主流数字电影摄影机,包括ALEXA,F55/F65,除了元数据RAW,以外的记录算法还再沿袭柯达的底片扫描对数算法Cineon,这个算法可以合理利用数字位深也就是bit资源记录更多人眼视觉敏感的画面信息。当然没有胶片摄影机历史的RED并不鸟那些前辈,我行我素的推广他的纯线性数字记录,不过新一代的RED weapon貌似也开始引入对数记录了。所以你说数字摄影机跟胶片没关系吗?当然不是,因为摄影师的使用习惯和视觉体系还有思维方式都是从胶片时代沿袭下来,当然拍摄端在全世界大范围的数字化,这个是成本和市场的需要,不可逆。你见过用胶片拍高速时制片的脸色有多难看吗?但对于电影艺术,胶片当然有它的价值,不然全球的大师们为何依然坚持用胶片拍电影。
所以这个东西目前来看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先说4K , 数字电影是用高清晰数字摄像机拍摄的,而4K是数字内容的解析度标准。4K 是3840×2160像素,每秒24帧 行频最高85Hz,同样还有 1920×1080像素(59.94Hz:59.94i/29.97P/23.98P(P是帧率),这是输入设备。而对于输出设备(电视或投影仪),我们比较熟悉的几种规格如 1080i,1125条垂直扫描线,1080条可见垂直扫描线,1920×1080,隔行/60Hz,行频为33.75KHz,720p,750条垂直扫描线,720条可见垂直扫描线,1280×720,逐行/60Hz,行频为45KHz1080p ,1125条垂直扫描线,1080条可见垂直扫描线,1920×1080 逐行扫描行频为67.5KHz,当然还4K的输出格式 4096x2160像素, 2160条可见垂直扫描线。所以对于画质要看高清摄像机的性能(扫描形式和扫描频率),也要看输出设备的性能,有一方的参数比较低,那么都发挥不出最好效果,同时也要看图象处理电路的处理能力和运算速度。
再说胶片,属于化学成像。通常的胶片就是16mm胶片,画质相当于2-4K;机身小轻便。70mm 胶片,用于早期的IMAX拍摄35mm 胶片即135胶片,0.135厚36×24 mm,画质相当4-6K),也就是单反的全画幅,用的也比较广泛。就画幅比的话高清摄像有全画幅的,也有非全画幅 (26.2×13.8mm) ,排名的第一的EOS C500高清摄影机不是全画幅,但性能相当的高。而胶片摄影机无非是每秒24或48幅。但胶片的优势也很明显,如颗粒细腻、宽容度好、色彩忠实还原。但胶片像素非常,35mm胶片使用电分扫描的极限分辨率不超过1500万像素。涉及转换的话,如果将胶片电影转化为数字电影的话,涉及模拟量转数字量,会丢失一些连续的像素,但转换后仍然可以到达很高的像素。如果胶片电影直接播放用SXRD数字电影投影机,分辨率4090x2160,即2160P,由于现在最好的显卡和显示器都不能支持这么高的分辨率,所以转化为1920x1080,即1080P,即1080P高清。
所以结论还是要看输入与输出设备的具体参数性能,和观看者的偏好到底在哪里。
先说拍摄,很多著名导演对胶片拍摄恋恋不舍的原因是“宽容度”,dynamic range, 或者叫动态范围,感光度,是在一定光照条件下能拍摄到的最亮和最暗的范围,和能呈现的色彩还原度,再说白了就是胶片曾经比很多数字化芯片在相同条件下拍出的细节更多,亮处不会过曝,暗处还有细节呈现,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现在很多摄像机芯片已经达到差不多了水平啦,而且胶片处理起来太麻烦,效率低下,所以使用胶片只是恋旧吧。
再说放映,4K指的是分辨率,也就是一个大屏幕横着数大概有4000+个像素点,肯定是比2K要清楚的,现在大家家里机顶盒的高清频道是接近2K的,4K的像素点多了一倍,那感觉。。。而且现在电影放映也很少用胶片了,因为拷贝麻烦,运输麻烦,还容易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