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中男主角是一个毛头小孩,却与他的一群朋友沉迷于性,他更是喜欢与处女发生关系,还得意于自己对传染病的防护,殊不知一个与他安生关系的女孩被查出得了艾滋病。故事发生到这里就令人恐惧,一个艾滋疑似患者就潜伏在一群少年中,表面他们享受这青春荷尔蒙的发泄,其实确是时刻在危险中挣扎。
有谁能说自己青春期时没有过性幻想呢?关键是我们一直在找寻我们自己的路,因为没有人为你领路(就中国孩子来说),未来仅仅基于自己迷迷糊糊的摸索,就难免方法不对头。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文学出现了迷惘的一代,而我却觉得,任何时期的任何的人在这一年龄段都难免会迷惘,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说人生是循环式的。
青春没有固定的答案,有的只是看似幼稚的你和我在人生这路上跌跌撞撞地向前,那有什么胜利可言呢?当青春已去,我们又将如何道别呢?可是回想我们年少轻狂时,有谁会时时提醒那时的自己要珍惜呢?正如钱钟书先生在《围城》里要告诉我们的那样: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冲出来。这就是人会遇到的普遍处境,无怪乎霍尔顿那酷酷的、邋遢的、百无聊赖的行动及那种厌世的心理俘虏了一代又一代年轻读者。如果说《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把注意力转向少年身处的社会这样一个大环境,《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将视线拉回青少年本身对于外部的(消极的)反应,那么《半熟少年》则是提出这么一个严峻的问题:我们将如何安全度过青春期。
这部电影更像是部纪实片,描述的是青少年群为人不知的糜烂的一面,真实的让人恐惧。题外话,本片是1995年的,当时国外的青少年就有这令人担忧的现象,真是觉得国外开放的多。
时常看到或听到有人抱怨世风日下,90后如何如何,他们忽略了很关键的一点,即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问题,而当下我们所处的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时代,比较隐晦的 politics,多元文化的冲击,新兴科技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西方价值体系的省视,无不对我们的观念与意识形成挑战,所以我们似乎不应当仅仅把责任归咎于青少年本身,而应当做一个自我反省。
话说回来,片中也涉及到了一个日益成为公众关注焦点的问题:艾滋病。在此发一点小小的议论,艾滋病可以让我们反省自身的不足,譬如滥交,用药,这应该是这种目前的人类克星对于我们的警示。
这群人懵懵懂懂,尚未看清这个世界便瞎闯,
知道受了伤害才知道人生对他们的意义。Telly是纽约一名无所事事的下层青年,他和他的朋友以猎取处女为乐,以为这样就是安全性行为。Jenny是他曾经的战利品之一,她发现自己艾滋病测试结果呈阳性,而唯一与她发生关系的人就是Telly,于是她找遍了纽约要告诉他这个消息。与此同时,Telly已经锁定年轻漂亮的Darcy为他下一个目标。等Jenny终于找到Telly的时候,无辜的受害者又多了一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