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误区应该是:张国荣只是香港演艺界繁盛时期众多出色艺人中的一个,他之所以有众多拥趸,是因为所谓的悲剧美学。
不是这样的。张国荣比只闻其名的人想象的耀眼太多,不论是事业上或是性灵上。
我无法对他下准确的定义,只能说,他以他的所有为人们展示了什么叫做造物者的光荣。成就贴、安利贴和澄清贴知乎上太多了,各种风格都有,华丽的质朴的清新的逗比的,有意思的,没意思的,看着舒服的,看着不舒服的,应有尽有。不再详述了。
题外话说几句吧。我有的时候会暂时从荣迷的角色里跳出来看看张先生和他的迷们。很讶异呢:荣迷是如此彪悍、倔强和自制。我看到有知友对荣迷有一些意见,比如:一提到张国荣,就有一群荣迷围过来,感觉手里拿着刀枪,静静地看着你,随时准备冲上去。这个比喻其实蛮形象的,荣迷无意伤人,只是要保护“张国荣”这三个字罢了,这简直是一种本能。
其实世上谁人不被误解呢?谁的成就不会被时光消解?谁会只得到赞誉而免疫于污蔑?没有人。秦皇汉武是怎样的性格?潘安小谢有怎样的文采?普通人谁在乎呢?不过是一个名字、一张脸谱、一个典故罢了。近一些的,萧红说过:“人们终将忘记我的作品,只记得那些绯闻”,是这样的,新闻传播的原理:狗咬人不奇怪,人咬狗才值得报道。艺人有作品有什么奇怪呢?巨星秘闻才耸人听闻呢!可是偏偏世界上有个张国荣,他偏偏有这样的魅力令追随者们与时间对抗,与偏见斗争。这可能是一场必败之战,但参战者前赴后继,热烈而肃穆。
张国荣=忧郁。讲真,刚开始作为路人纯欣赏哥哥的时候也会有这个误区。因为他广为内地人所知的几个代表作尤其是霸王别姬里成功的塑造程蝶衣这个角色或多或少会让路人入戏太深。这部电影拍于92年,上映时间是93年。想提一下在这段时间哥哥也塑造过其他经典角色,比如家有喜事里面的娘娘腔常骚、东成西就里面的黄药师等。这些角色的特征性格都不同,可哥哥也确实把每个角色都赋予了生命,所以不难看出他其实出戏很快,只是我们观众沉浸在戏中不能自拔。另外只要稍稍对他有所了解,又或是看了他几个有名的采访就会知道他生活中其实是个挺有情趣很欢脱且十分享受生活的人。虽然最终他确实得了一种名为抑郁症的病,但这也是不可控的,哥哥走后据他身边人说他自己都难以相信得了这种消极的病,因为他事业爱情美满,生活富足…哥哥走后他家姐也提到哥哥这种抑郁症是属于生理性的,完全不可控,很难想象一个那么乐观积极的人患病时是有多痛楚,他经纪人说身体仿佛撕裂一样…所以对他的选择虽心痛但也给予充分的尊重。
荣迷把张国荣的一生记在脑海里,编年史?事件史?还是国别史?面对偏见、误传和诋毁,随时能拿出干货来澄清和辩论;把继续张国荣作为人生目标之一,以地位、以金钱、以技术、以慈善。这个群体中,有风流才子,也有粗糙汉子,有富商巨贾,也有小商小户,有二八少女,也有耄耋老人,有庙堂之士,也有江湖好汉……都是红尘里打滚的人,明白这世界其实不怎么纯洁。可是到了张国荣这里,似乎世界变得很清静,看他就够了,真好看啊。所以大家可能会时不时来到这个空间停留一会儿,这是对自己的犒赏。我想这一切终将过去,但绝对会成为一项历史,创造它的,是张国荣和他的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