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时听到圭贤的歌,最开始真的只是被这轻吟浅唱的歌声俘获,单曲循环了好多遍,满屏的韩文歌词,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音乐打动人的除了歌词旋律本身,还有语言里那发自内心要诉说的情绪。即使是圭贤在翻唱的时候,也是带了很多自己对友情的理解唱出了自己的情绪,才那么地让人触动。后来,为了学会这首歌,真的就把韩语的元音辅音学了个透,对照着韩文歌词把这首歌学下来,顺便,把韩文也学了下来。音乐,无国界,语言,只是一个载体,不管对于自己来说,学习最后的目标变成什么,跟大多数人一样,学习语言的初衷,都只是为了接近生活当中的那些美好!
德语,必须是德语。第一次听战车Frühling in paris就不能自拔。因为在新校区上课不方便去主城区听实体课,自己买教材买音频买网络课来学,记得R小舌音是传说中最难学的,然而一下午就搞定了,不是天赋,大概是强烈的爱好。零零散散学习了快一年,原来还想去洪堡读研或者去亚琛工直接重读本科,去闯荡柏林最牛逼的地下酒吧然后被大叔扔出来。三个月前还这么筹谋着德福和个审,但家庭原因,也因为在国内不期遇到了今生挚爱,现今暂居国内。
Luke Thompson《 On a Slow Boat to China 》:新西兰的一个独立歌手。乘一叶扁舟慢船摇去中国,对这样的男声无法抗拒。也是因为他而去学习的吉它。不知是愿望成真还是一语成谶,在喜欢听他歌的半年之后就打算去新西兰放牛,但愿我的努力不要白费。目前还在动力与惰性之间挣扎着。还是得好好学习啊,放牛放羊的路途尽管艰难但还是要好好学习语言啊。
第一次听战车Frühling in paris就不能自拔。因为在新校区上课不方便去主城区听实体课,自己买教材买音频买网络课来学,记得R小舌音是传说中最难学的,然而一下午就搞定了,不是天赋,大概是强烈的爱好。零零散散学习了快一年,原来还想去洪堡读研或者去亚琛工直接重读本科,去闯荡柏林最牛的地下酒吧然后被大叔扔出来。
Galen Crew《Sleepyhead》:开口跪系列,讲述的是一个没有结局的故事,因为这首歌喜欢上了他所有的歌。90年出生的美国小哥,他的词和曲都像诗一样,真像一个唱诗的人。今年暑假看他脸书得知他结婚的消息,祝福。船长苏萌苏萌的,社交网站上有他和粉丝的各种互动,属于比较随和的那种人。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循环着这首被一朋友认为是“鬼知道我经历了些什么”的歌反倒能看开一些事,并没有过多感觉到打雷惯有的那种“丧”感。打个比方的话,这似乎就是人长大了,情感丰沛却不外露,对待人事似乎都能够理性成熟。最近的这一段时间,这首歌和《Salvatore》又重新循环了起来。






